曹娥江边“孝女庙”

曹娥江边“孝女庙”

排拓散文2025-04-24 11:56:44
曹娥江,一条千百年来繁衍了我们上虞儿女的母亲河,发源于金华市磐安县大寒尖西的尖公岭,广聚天台山、四明山、会稽山山涧清流,自南向北流经新昌、嵊州、上虞,出峡谷,过盆地,经平原汇人杭州湾,直达洋洋东海。曹
曹娥江,一条千百年来繁衍了我们上虞儿女的母亲河,发源于金华市磐安县大寒尖西的尖公岭,广聚天台山、四明山、会稽山山涧清流,自南向北流经新昌、嵊州、上虞,出峡谷,过盆地,经平原汇人杭州湾,直达洋洋东海。曹娥江全长200多里,贯穿了上虞全境,江水把我们上虞的整个城区分为了江东的百官与江西的曹娥。
曹娥江欢腾着穿过古老的百官逶迤北淌,大江流经之地青山绿水,茂林修竹,给两岸平添了几许风光美景。曹娥江流淌着古老的百官繁荣与沧桑,寄托了上虞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与梦想,续写着不朽的传奇故事。
曹娥江古代曾名谓“舜江”又称“剡溪”、“上虞江”,为表彰东汉孝女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节而易名为“曹娥江”。
相传远古的时候,那“三皇五帝”中的虞舜就诞生在我们上虞这块充满了灵秀的土地上,江流也因舜而得名。
东汉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五月初五,曹娥之父曹盱,因在龙舟竞渡中溺于江中,他的14岁女儿曹娥,昼夜沿江号哭十七个天,觅父尸不得,遂投江自杀。“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东汉·邯郸淳《曹娥碑》)曹娥以生命为代价,她的孝感动了天,也赢得了美誉,作为孝女她名闻天下。
上虞的先民从魏晋以来,上自东山、东小江,经龙山至百官曹娥殉父的一段舜江就更名为“曹娥江”,从民国开始,自嵊县城关至入海口的整条江面就被统称为“曹娥江”,从而取代了“舜江”。孝女曹娥投江寻父的故事,自东汉流传至今,盛传不衰。而这条江也就永远地属于了“曹娥”这个婉约温柔的名字,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用姓名命名的一条大江。
乡亲们为孝女曹娥在舜江的岸边筑墓并修了庙,我们上虞人一直把这座“孝女庙”习惯叫作“曹娥娘娘庙”。相传自从那时以后,曹娥江不管水急潮猛,江水奔腾咆哮,一到曹娥庙前,立即变得无声无息,悄悄逝去,待过了曹娥庙之后又会再发出响声,这不能不让人叹为奇迹!
人们出于对曹娥孝行的缅怀和纪念,每逢她投江救父这一日,便自发地从各地汇聚到曹娥庙,进行纪念活动。久而久之,每年农历的五月十三日至廿二日就约定俗成为了曹娥庙的盛大庙会,热闹异常。而且各省各府都有来拜曹娥孝女娘娘的,许多人还题词送匾赞扬曹娥的孝行。
7月5日是农历五月十七,我陪同小程从凤鸣山上“仙姑洞”下来,在百官市区步行街弄堂饭店吃过中饭之后,打的来到了曹娥庙。但见曹娥江畔庙前堤塘上一路摆满了摊位,喧嚣热闹,交通也封道了,有人告诉我这几天已是曹娥庙的庙会期间。去曹娥孝女庙凭吊曹娥对我来说已是好多好多次了,我非常熟悉,差不多了如指掌。“今年瞻拜夫人庙,黄绢碑文仔细看。”(元·陈司业《渡曹娥江谒孝女祠》)
曹娥庙临江而建,位于曹娥江西岸江边,是一座为了纪念孝女曹娥而建的建筑。曹娥庙始建于东汉,历经了千年沧桑,几度衰盛兴废,屡次重建、扩建,方才形成了如今的规模,享有“江南第一庙”的美誉。曹娥的故事被列为古代二十四孝之首,已越过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悠悠岁月。
我站在江水滔滔的曹娥江边曹娥庙前,遥想着当年舜江上正在举行一场热闹非凡的端午龙舟迎潮之俗。端午节别的地方通常是祭祀屈原的,而处于越地的上虞却是祭祀伍子胥的。江上龙舟竞发,岸边人潮涌动。众人划着船,敲着古代的打击乐器(节),唱着祭祀歌,跳着敬神舞,顶着钱塘江喇叭口倒灌的大潮前进。
曹娥的父亲曹盱,上虞皂湖乡曹家堡人,是个多才多艺的巫祝(就是专业做祭祀的巫师,类似于西方的祭司),他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也许还是这次仪式活动的主要人物呢?曹盱因为高兴,可能多喝了点儿绍兴老酒,头脑有点儿昏昏沉沉。这天,舜江洪水暴涨,江面浊浪滚滚,卷起了一个个巨大的漩涡,风浪太大了,不知道是船翻了?还是他一不小心?反正是失足落水,掉落到了舜江水中淹死了,数日不见尸体。
曹娥当时年方一十四岁,生得美如天仙,又聪明绝顶,还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女。听到父亲的不幸恶噩之后,呼天号地哭着沿着舜江堤岸向上游走三里,转身又朝下游走六里,寻找她父亲的尸体,就这样边哭边找经历了整整十七天。她在江边来回哭叫,没有一个乡亲不为她难受。寻找父亲的尸体,在五月五日这一天曹娥她也跳入了舜江水中。
“曹娥跳进江水里了!”人们纷纷奔去抢救。但见江水滔滔,哪里还有曹娥的影子。村里人不忍心让曹娥父女葬身水底,分头沿江寻找他们的遗体。过了五天,江面风平浪静,江水清澈明亮,人们却在下游十多里的江面上,看到一股江水在盘旋,隐隐约约好像有人在游动。人们赶去一看,只见一男一女,背贴着背,女的反剪双手紧负着男的,原来正是曹娥和她的父亲。
曹娥虽然死了,但她却能找回父亲的尸首,把他负到江堤边,一时震惊了乡里,人们都说这是她的孝心感动天。后来这个曹娥负父出水的地方就叫贺盘村。曹娥的孝心感动了天,更感动了四周的乡亲,乡亲们感动之余把曹娥父女好生安葬安葬在东岸。
因为东岸地势低洼,常常遭到水淹。没过多久,到了东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上虞县令度尚,悲怜其义,将曹娥的孝迹上报了朝廷表为孝女,并将曹娥墓迁移改葬于西岸。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跳水救父之处兴建了曹娥庙,并立了石碑,由弟子邯郸淳撰写碑文。这就是著名的曹娥碑。
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中郎蔡邕题“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碑阴,隐语“绝妙好辞”四个字,据说这是中华第一字谜。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右军王羲之以小楷书孝女曹娥碑于庙,并由新安吴茂先镌刻成碑。
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上虞朱回之女朱娥,十岁为护卫祖母而被杀死,祖母赖以得脱。宋神宗时,会稽令董楷立像庙中。北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建正殿五间。侍郎蔡卞重书曹娥碑(今存庙中)。北宋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敕封灵孝夫人。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加封昭顺夫人。郡守汪纲扩建后殿五间,供曹娥父母与朱娥配享。并于孝女墓前建“双桧亭”,张即之题写亭匾。
南宋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加封纯懿夫人,并封神父为和应侯,神母为庆善夫人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