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差生赵新利
事实上,再多的教法,再先进的教育理念,也不可能使一个没有爱心的老师具有爱心。所以,我认为,有些人,尽管文化修养很好,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他们不适合作老师。所以,课改的关健是,每一名教师都要有一颗热爱
事实上,再多的教法,再先进的教育理念,也不可能使一个没有爱心的老师具有爱心。所以,我认为,有些人,尽管文化修养很好,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他们不适合作老师。所以,课改的关健是,每一名教师都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题记
叶归根和赵文涛在送了两界五年级毕业班之后,于2004年下半学期带了一个三年级班。叶归根教他们语文,再加上全校三、四、五年级的电脑课,而赵文涛教他们数学,外带这个班的班主任。
就在课改闹得火如荼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令叶归根大跌眼镜。
在他们三<一>班有一个叫赵新利的男生,他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他跟年老的爷爷、奶奶度日。他的爷爷和奶奶都是农村里最老实结巴的人,只会土里刨食。在这种环境中,赵新利慢慢地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再加上家境不好,整天穿的破烂不堪,同学们以及老师们都很不喜欢他。
他的劣迹包括起来不外乎几个方面:经常走田间抄近路上学,把人家的小麦踏坏了。偷人家菜地里的个黄瓜或是西红柿什么的,有时候也和漂亮小女生打打闹闹,摸摸拽拽的。多次有女生反应他搂抱人家,亲人家。由于他的情况特殊,上学时断时续,所以在这个班里的年龄也是有点偏大。不错,他现在已经是十五岁了。
对于赵新利情况,叶归根以及全校的老师,包括校长刘东来都是清楚的。可是,叶归根发现,不管是赵文涛还是学校的其他老师以及领导,并没有在象赵新利这样有着特殊家庭背景学生身上有着更多的关注和呵护,相反,他们对这类弱势学生始终抱着一种例行公事的管教和指导,没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爱。
平时,大家对赵新利很不喜欢,因为他穿的破,也不整洁,加上他屡屡“作奸犯科”,所以,班上一有什么事,不管跟他有没有关,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往他身上联系。有时候,仅管不是他,可是,他的辩解,反抗的声音在众口一词的声势中是显得那么地微弱,再加上老师那严厉而无可置疑目光,他一下子就焉了。
这天,不知是什么事,也可能是赵文涛在上课时赵新利没有专心听讲,赵文涛就把他叫到讲台前面,怒气冲冲地问了他几句后,就对他动起手来。可是,这一次,赵新利却不吃他那一套了,他大声地反抗:“你凭什么打我?我犯了错误你教育我就是,为什么打人?”
赵文涛一看他还敢顶嘴,觉得自己当老师的尊严受到了极大损害,就用手抓住赵新利的,用力一甩,就弄了他一跌,让他摔倒在地上,并且还威严地说:“我就打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你能咋?”
没想到赵新利从地上爬起来,一下子紧紧地住了赵文涛的手,面红耳赤地说:“老师打学生犯法,你再打我试试,我去告你,让你当不成老师。”并且也摆出了一幅要拼命的架式。这下子,可把赵文涛给弄的有点发慒了,全班同学也被这不寻常的一幕给惊呆了。
对于这件事,赵文涛不依不饶,历数赵新利数大罪状,最后,在刘东来的默许下,勒令其退学。当然,在这件事上,刘东来表现出了他的局限性以及他的许多难处。
在赵新利走了以后,有一天中午,羊骨头河对岸樊寨的王新民找到叶归根说:“老师,赵新利回到家后,没有事可做,编了一首歌,整天唱哩,来表示对老师的不满。”
叶归根问:“他唱的是啥歌词,你给我写出来。”王新竹回到教室不久,就给叶归根背写了出来:
在我心中,老师最凶,常常把我留到十二点钟;到了家中,妈妈最凶,常常骂得我提脚不停;到了学校,值日生最凶,常常把我的名单记下,交给老师,老师让我来到办公室,打的我眼泪直流……
叶归根看了,也是无可奈何,自从实行新的课改来,叶归根为了时时提醒自己,更为了提高学生们的法律意识,经常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老师们是没有权利打学生的,也没有权利在精神上和身体上对学生惩罚。估计赵新利就是由于中了这种“大逆不道”的思想才使他走上了悲惨的辍学命运。尽管说以前那种逆来顺受,在老师喝骂中的生活很不近人意,但是,还是没有辍学之忧。现在可好,等于逞能的叶归根把他送上了文盲之路。而全校的老师在议论到这件事,也都会狠狠地说:“老师打你犯法,你小小的家伙知道个大狗屁,不打你你能成了气候?还想搬倒老师?”
他们始终认为师道尊严高齐于与父母,这群生活在遥远的乡村的教师们啊!
但是,我始终认为,一个教师,你可以文化水平不高,你可以教法陈旧,但是,有一点你不能没有,那就是对孩子们的爱心。当你在打一个孩子的时候,你真的象打你的孩子一样吗?你发自内心地,对学生们是一种爱吗?事实上,一个教师,我们需要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你需要在他们那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
所以,我要问一问:“老师,你有爱心吗?在你的心目中,你是怎样来看待你的学生们呢?”
注:此文揭选自谷丰登的长篇小说《被流放的日子》,有改动。
谷丰登2007/10/27再稿与辉县市西大街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