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窑

烧窑

贬谪散文2025-11-06 01:17:16
上世纪五十年代,农村实行的是集体经济,因此,那些村边地头的砖窑都属于生产队。由生产队组织生产,烧制的砖瓦分给社员们自建房屋。本生产队的人在砖窑上干活是记工分的。七0年后建起了轮窑,但所有权属于乡镇政府
上世纪五十年代,农村实行的是集体经济,因此,那些村边地头的砖窑都属于生产队。由生产队组织生产,烧制的砖瓦分给社员们自建房屋。本生产队的人在砖窑上干活是记工分的。七0年后建起了轮窑,但所有权属于乡镇政府,就拿我们沔阳来说,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了这样大型的砖瓦厂;如城区的袁市砖瓦厂,杜柳砖瓦厂,团结砖瓦厂;乡镇的毛嘴砖瓦厂,剅河(新场)砖瓦厂,三伏潭(夏市)砖瓦厂,长淌口(林湾)砖瓦厂……几十米高的烟囱就是它的标志,是工厂。砖瓦厂的负责人就是乡镇企业干部,能进砖瓦厂工作的都是本镇的优秀男女青年,推荐进厂。制砖制瓦是机械作业,装窑出窑,拉土是用人力板车。批量烧制,出售给需要砖瓦的单位和农民。
如今走在乡下,已经看不到五十年代那种用于烧制砖瓦的小型土窑的遗迹了。现在人们建房都是砖混结构的楼房,连那些土瓦也看不到了。当年烧制砖瓦那娴熟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忆起那些手制的一块块,一片片土砖土瓦的,只能是一种回味。
土窑场就是做砖烧瓦的地方。从由泥土变成青砖青瓦是要经过先打窑(也叫Ku窑),做砖瓦坯,装窑,烧窑,出窑这些工序的。农村里的窑分两种,一种叫篐窑,一种叫土窑;篐窑是临时性的很简单的窑,自然冷却,烧出的是红砖;土窑,就像我们歌里唱的“寒窑虽破能避风雨”中那样的窑,可反复使用。烧好后用水冷却,烧出的是青砖。
秦砖汉瓦。这种土窑在我国也许有几千年历史了。打土窑得先选好地方,一般选择在靠近河边,取水方便;再就是土窑四周的土质为粘性大的黄泥土,利于做砖坯瓦坯,烧出来的砖瓦才结实。打土窑先挖一丈深浅的桶形大坑,再从底部挖一个洞至桶状的深坑作为窑门。在窑门处砌好窑炉,留出灰道,放上铸铁炉齿。土窑的内壁用砖和土坯砖砌成,呈坛子形,肚子大,口小。整体形状像个瓮。底直径5——6米;窑体中间,腰门最大处的直径8——9米,腰门是砖坯运进,成品砖瓦运出的通道。到顶口的直径就只有3米左右了。土窑底部的平台后面有三个烟囱,间距是相等的,当火烧起来时,烟就顺着窑顶的敞口直冲云霄。同时也留有许多的小下水孔。窑体的外面是用土盖着,堆得很厚实,所以就叫土窑了。
做砖瓦坯,先把黄土挖起来,加水,调和成粘性适宜,干稀合适,这叫“和泥”。牵来一头牛,做砖瓦的人用围裙蒙住牛的眼睛,不停的在上面踩,翻。牛忙田活时,有时也用人去踩。把踩好的泥收成堆,用塑料布盖好保湿。
做砖(也叫板砖),是用砖模(也叫砖盟子)和砖板凳,一人操作的。把糊上沙砖模放在砖板凳上,糊上沙是让砖坯好从砖模里倒出来。做砖人用手挖起一大捧泥,朝砖模高高举起,重重地扣去,发出“啪”的声响。砖坯才能做出方方正正的角。然后用钢丝弓随砖模的上框边拉下一层薄而长的泥块。把做好的砖端到砖场上,倒出来在地上晒至阳干收起来,用砖拍子整理齐刷。用一块小板端到“摞”上分开码好,凉干。砖模有两块砖的,做出的称“369”大砖;砖摸有四块砖的,做出的称“258”条砖。指砖的厚度,宽度和长度。那时候,多半是做“258”条砖,就跟现在常见的砖一样大小。
做瓦坯时,将和好的泥土堆成一个长方体的泥堆,用细钢丝将这个巨大的泥块切割成若干个小长方体。制作瓦坯的工具是一个特制的木瓦桶,首先在瓦桶外面套上比照瓦桶大小缝制的湿布衣,而后在泥堆上用特制的钢丝弓拉下一层薄而长的泥块。将其围在穿了布衣的木瓦桶外面,迅速将其拍实,抹平,修整成为一个精制的泥桶。木瓦桶是放在一个能转动的车盘上。按瓦的高度把多余的泥用上头生有钉的竹筒杆去掉,竹筒下方緾有两圈铁丝在泥桶上划了印,分出瓦的上下口,车出来的瓦坯漂亮极了。将瓦桶子靠着大腿提到场子里,在地上放好,折出可收缩的木制瓦桶,轻轻地揭去布衣,一个瓦坯桶就完成了。晒阳干后,轻轻地一捏,瓦坯桶就按原有的印痕破裂成了四块瓦坯,然后码起来凉干。
做瓦坯是一个很辛苦的活儿。大集体时期,我也提过瓦桶子。农历五,六月的天气里做的瓦坯,太阳大干得快,躲过雨淋,瓦坯质量好。我头扎湿毛巾,穿着背心,短裤,打着赤脚,在砖场上去去来来。烈日下,撒有沙的地上晒得发烫,追着我快去快来,不知有多少个来回。一干就是一整天。几天下来,背上晒出了背心印,胳膊也脱了一层皮。
砖瓦凉干后,置好大堆小垛的柴草,请来窑匠师傅装窑,烧窑。生产队增加劳动力突击装窑。把一块块砖坯,一片片瓦坯用秧架子挑进土窑里。窑匠师傅和能干的人码着,一层层的按要求码好。先装砖坯,至腰门高后,再装瓦坯。装窑是个技术活,砖瓦烧出的好坏,跟窑装得如何有很大的关系。装窑不是简单的把砖瓦坯挑到窑里码起来,码的时候要考虑火道的布置和走势,以及各层砖瓦坯的烧烤温度基本保持相同。火道留大了,砖瓦烧变形;火道留小了,温度达不到。装一窑货得花二,三天的工夫。我们湾的土窑是小窑,一窑能装进六,七千块砖瓦坯。
有时候,我们这些小孩会用泥捏上些猫,狗,孙悟空……放在窑里,等到出窑时,跑去拿出来。
窑装起后用砖坯封好腰门,抹上稀泥巴。一切准备就绪才点火烧窑。窑匠师傅指挥着烧窑的人定时向窑里添加柴草,控制窑内的火力,保持在合适的温度。前二天烧的火力要猛一些,后几天的火力缓一些(叫烧暂火)一窑砖瓦大致要烧上五天五夜,还要是晴好天气,遇上雨天,时间加长,烧柴就需要的多了。窑匠师傅日夜守候着,观察着窑内的变化,烧到一定的程度,看准火候,这时,火停了下来,把窑门封起来,在窑顶上也用土封埋,做成水池形状,开始上水冷却。用水桶挑来水,倒入窑顶,水慢慢地浸入窑内,土窑热气腾空,刚开始人难以靠近,得等一个时辰。上水一,二天后,待窑内的砖瓦吃透水了。打开炉门,腰门,敞开窑顶。过上几天,就可以出窑了。
没有抽水泵,人们从河里挑起一担担水爬到窑顶,如遇下雨天的深夜,天黑路滑,从开始点火起,连续几天几夜,劳动强度大。一窑烧下来,筋疲力尽。一年要烧上十几窑,他们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工分?也不知到能分得自己多少块砖瓦?他们总期望着早点能住进自己的砖瓦房。
烧土窑已成为历史,土窑也不见踪迹。这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