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巷”院话今昔

“彩虹巷”院话今昔

高飞远举散文2025-04-05 23:27:35
“彩虹巷”,诗样阳光般的名称,容纳了一个被2面砖墙围绕的纵4排、横5幢的20栋砖木平房的大院,她还有一个曾经充满时代感的名字——“工人新村”,就位于阆中古城西部火药局街西段。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闻名
“彩虹巷”,诗样阳光般的名称,容纳了一个被2面砖墙围绕的纵4排、横5幢的20栋砖木平房的大院,她还有一个曾经充满时代感的名字——“工人新村”,就位于阆中古城西部火药局街西段。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闻名国内外的“阆中缫丝厂(曾为南充地区丝一厂、丝四厂)”,在古城墙边,开发建设了此处工人宿舍区,走过了一个风雨甲子年……
儿时依稀的记忆中,夫妻俩都在阆中丝厂工作的幺爸一家,成为“工人新村”首批入住的居民。当年,同为丝厂工人的母亲领着我和弟弟前往贺喜时,自己以兴奋好奇的目光,与堂弟妹们一道穿梭于时髦的宿舍区里,水泥街道、青砖墙壁、青瓦屋顶、明亮的房屋、栽种的桉树和梧桐树幼苗、高大的黄土城墙、空气中弥漫的石灰味道等,都清晰地铭刻在脑海中。当天,还不愿意回家,在幺爸家留宿了一晚,远方传来的嘉陵江中龙王滩的浪涛声,彻夜轰鸣……
蚕茧丝绸产业和文化,是阆中古城活的灵魂之一。亚洲最大的阆中蚕种场,蟠龙山、花果山、黄土坡、七里坝等处的葱郁桑园,遍布城乡的桑坡田地、茧站茧庄,古城西部的阆中丝、绸、电厂和后起之秀阆中银河公司等,铸造了阆中古城曾经的辉煌,“20.22”白厂丝、“6A”级丝、“双宫”丝、“彩虹牌”被面、“银河地毯”等产品扬名海内外,成为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初期阆中的主要财源,引以自豪!“发展才是硬道理”,阆丝为了改变工人的生活工作环境,于1954年率先筹备建设“工人新村”,从解元等乡镇伐柏树木头,扎木排经过构溪河流放到古城嘉陵江下游的河溪关渡口后逆行阆中古城码头,尔后开工建成了令人羡慕的“工人新村”。随后,又见缝插针地陆续在古城区里开发了双栅子、屏江街、南门城墙段、笔向街、白花庵街等处的职工宿舍,解决了部分工人的住居问题,留下了丝绸文化的浓墨重彩、光辉华章!
1964年秋,属于“三线建设项目”的“阆中绸厂”,在古城西街西头阆中中学校对门的原“阆中农业机械厂”里开挖了第一铲土,古城人首次听见了推土机的轰鸣声看见了推土机的威力。古城西部成为开发的第一片热土,古城墙被夷为平地、回音缭绕的西城门被毁掉,防洪护堤守望古城的石犀牛后被迁移到国道212线古城区段新村路、张飞路、保宁醋街交叉口,迎候南来北往的过客。“阆中绸厂”的现代化厂房、宿舍楼、小学校、幼儿园、医院、道路等设施在“万木萧疏鬼唱歌”的西门河堤和蔬菜地里拔地而起,便有了“西城新街”的名称与“工人新村”连接贯通。阆丝人顾全大局,将“工人新村”出让给“阆中绸厂”,解决了绸厂职工没有足够宿舍的燃眉之急,“彩虹巷”也由此诞生。从此,阆中古城有了“阿拉上海人”的自成体系的“生活特区”,给善于接受新事物追求时尚的古城人提供了研究模仿学习的机会,逐步影响着古城人的生活习惯和质量,封闭舒适安逸的阆中古城人,第一次感受到被特殊照顾的舍小家顾国家背井离乡精明大义的上海人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提升和物价陡然升高等压力,阆中古城也从此有了“小上海”的美誉……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随着计划经济被抛弃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曾经灿烂辉煌的以国营经济为主体的阆中丝绸产业,仿佛一夜之间被哗变为为股份制企业?阆中丝绸产业工人由过去的“固定工”被彻底改制为“合同工”等身份,失去了“主人翁”曾经的荣耀,在《从头再来》的迷茫阵痛中,擦干泪花,抚平伤痛,重新顽强面对生活,追寻自己的未来……经历了化纤产业冲击和丝绸生产低迷不景气等磨难,阆中蚕茧丝绸产业,已是每况愈下朝不如夕,跌跌撞撞蹒跚至今。“阆中绸厂”被更名为“海蓉绸厂”迁址成都,继续为祖国航空航天贡献力量,原址上的部分车间被更名为“四川省信达丝绸有限公司”;在古城旅游开发“拆除不协调建筑”的行动中,昔日的“阆中缫丝厂”被更名为“四川新立新(阆中)丝绸有限公司”,厂区临江部分被开发它用,以前热气腾腾机声“沙沙”人来车往的繁荣景象不复存在;双栅子、屏江街、南门城墙段、笔向街、白花庵街等处的工人宿舍,被悉数拆除,居民举家迁出古城区,再次体现了工人阶级舍小家为古城的高风亮节;蟠龙山和花果山的桑园大面积缩水,七里坝和黄土坡桑园基本消失,阆中古城蚕茧丝绸工业文化的文物实体,正面临隔代断痕的威胁……
走进“彩虹巷”大院,大院还是那个大院,房屋还是那些房屋,道路还是那些道路,只是房屋低矮,破败陈旧;道路破烂,凹凸不平;泥块成堆,杂乱无章;冷清落寞,人影了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如故,60余年基本没有多少改变,似乎是被古城遗忘的角落?!与附近新建的北门牌坊、西城门,维修的文庙、铁五显、火药局街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恍若隔世?大院内的居民,大多是1964年绸厂于本地招收的学徒工及其2、3、4代或外来者?他们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阆中的丝绸产业,献了自身献儿孙。而今,还窝居于此,个中滋味自有体验!倒是那些尚存其间的阔叶(大叶)桉和梧桐树,高大挺拔巍然屹立,忠实地守望着身边的主人,给变幻的时空带来些许安慰……
“彩虹巷”,作为阆中古城丝绸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不可再生的丝绸人文历史文物,理应受到重视得到保护。应该象古街区一样的进行保护性维修,把仅存的阆中丝绸生产厂区和生活区域,组合成丝绸文化街区,让历史告诉未来,福荫后代!“彩虹巷”真正得到保护之日,就是阆中古城丝绸文化化梦成真之时!

(2013年11月5日星期二)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