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

社戏

识裁散文2025-04-14 23:09:24
乡村里缺少娱乐活动,于是社戏就象开国大典一样热闹,没有人不参加。当铜锣响起时,村庄至祠堂两三里之遥,逶逶迤迤尽是不绝的人群,田埂里有之,阡陌垄头皆是,拖凳拉椅,扶老携幼,密戳戳地朝一个方向移动。甚至于
乡村里缺少娱乐活动,于是社戏就象开国大典一样热闹,没有人不参加。当铜锣响起时,村庄至祠堂两三里之遥,逶逶迤迤尽是不绝的人群,田埂里有之,阡陌垄头皆是,拖凳拉椅,扶老携幼,密戳戳地朝一个方向移动。
甚至于完全不懂戏的人也喜欢看西洋景,这里传着两个农夫之间的一个笑话。问:“戏好看否?”答曰:“好看好看!”问:“怎样好看啊?”答曰:“背上插大旗,红啊绿,嘭啊砰,进啊出,闹热闹热。”原来据说表演《薛仁贵反唐》是,主要角色的背上只是插着三面帅旗,在戏台上用长枪短棍格斗,戏台的两侧,就是“出将”“入相”处,各色人物一会儿进入后台,一会儿走出前场,真是好不眼花缭乱。观戏者,伸长脖子,睁圆眼睛,只能直观地看活动的画面,听锣鼓喧天,竟然完全不知道情节。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也有戏文的精通者,有个长者告诉我,旦角上阁楼得走九步,腰枝似杨柳甩摆,小丑三步就够,还举例旧式建筑作为考证,当时佩服得我五体投地。观众是有眼力的,大凡在演到才子落难章时,演出是否得到认可,一目了然。假如表演不地道,当小生在戏台上不停地摆脑甩发时,观众砸台,把香瓜子壳,甘蔗末梢,一股脑儿地往上丢,于是演员真的落难,在天女散花般铺天盖地的硬物暴打中,抱头鼠穿逃入后台。反之演得漂亮的,则有温柔的奖赏,分币角子之类的不停地往上抛,也有夹杂着瓜果甜点的,于是后台有管家上来捡这格外的收入,我猜想他巴不得演员甩晕过去才好,因为演员不停地甩,站起来时,往往会脚步踉跄,转几个圆圈。闲汉也凑热闹,大声数数,起顶。
山村里最鄙薄最讨厌的是浓妆艳抹,谁家女孩子敢这样大胆,就是生活不地道,就会被人家在背后指指戳戳,可是戏子例外。戏没有开张,化妆间外堆满了人,外一圈的趴在前一圈的肩膀上,甚至爬到肩膀上去,压得下面的人呀呀叫。赶早的人抓住了窗棂,即使累死,也舍不得放手。我身子单薄,没有这样的好运,看见的往往也是卸装的女孩,觉得和常人没有区别,只有一次,很幸运地看见了载装的戏子走在墙弄里,可能是买生活用品的,也可能是连台戏,为了化装的方便,省却了一个步骤,然而给我的真是一次零距离的欣赏,她们端庄而美丽,如画上一样,特别是鼻梁一条白,挺直似刀削,用粉红色的脸盘衬托着。使我老是想起“斧斤之鼻”,以为只有大匠才能有如此杰作。
戏班子一般是家庭作坊式的,可是演员打扮后,照样风情万种,表演笙簧缭娆中,貂蝉放下帘栊跳舞一节时,台上唱“眉黛促进游人恨,脸容初断古人肠”,便勾起台下情侣的万种柔情,偷偷地跑到隐秘的地方去幽会,这个时候他们可以肆无忌惮,老村里早已经万人空巷,只有几只黄狗毫无目的地翘着尾巴闲诳。也许是太投入的关系,据说演员对舞,抉旋旖娜,觞如秋药,不仅动作生情,而且眉目传情,演员之间总会弄出不少风流韵事,成为柳树阴下乘凉闲聊时不绝的话资。
不过我们所爱的和这些无关,甚至台上依依呀呀的唱腔也和我们无关,到现在所有的故事已经忘却,脑海中只有几个零碎的画面。比如忽然吹出一把火,台上就有一个女鬼,带着两个无常走圈。也有一个无情无义的状元,被包公用虎头铡铡了,可是又没有一刀两断,被两个小兵,一人抬脚,一人抬头,直挺挺地进了后台,留下几许失望。当鼻子上涂着白斑的丑角,迈着罗圈腿,出来翻跟斗时,还有几分看头,可是看到红脸的黑脸的花脸的,一甩水袖,开始清唱时,几个小伙伴立忙逃跑,大都到祠堂道地的一棵歪脖子树上去倒吊蜻蜓,有谁晃晃悠悠,惹得看客一惊一炸的,方显得英雄本色。我们喜欢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往来如梭的小贩,手里托着方正的木版,盛着丰盛的糕饼,可是没有钱,于是只能干巴巴地看几眼,也喜欢祠堂门口的甘蔗摊,芝麻糖,有熟悉的婶子给你一块,就乐得颠着屁股到处炫耀,舍不得吃完,用舌头有滋有味添。我们喜欢大人散去时,在空旷的大堂里追啊跑,把整齐的椅子当跳板,纵情欢笑,每次看社戏,好象专门去磕一角一酒盅的香瓜子,去咀嚼一分七粒的倭豆,几十年了香味不散,那种感觉特享受。
至今想起来要说老家什么地方最美丽,就数戏台子了。破旧的板壁上雕龙画风,厢房的木格子,镂刻的年年有鱼,还有屋檐岔脊上四处眺望的鴟吻,喜爱音乐的囚牛,当然蹲立于后台。年少时,这里撒着多少欢笑,引起过多少美好的想象啊。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