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话冬至
又是一年冬至,又是一年饺子时。这是我上大学的第二年了,也是第二年在学校的食堂里挤破头皮只为吃一碗饺子。其实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家乡旬阳,似乎并没有这个习俗传统。但我既然人在西安,也就算是入乡随俗了。记得去
又是一年冬至,又是一年饺子时。这是我上大学的第二年了,也是第二年在学校的食堂里挤破头皮只为吃一碗饺子。其实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家乡旬阳,似乎并没有这个习俗传统。但我既然人在西安,也就算是入乡随俗了。记得去年冬至那一天有些琐事忙到很晚,白天几乎一天没有吃饭,更谈不上吃饺子了。估计晚上九点多,终于“下班”,便和几个同学窜近饭堂,想也过一下冬至,吃一碗并不是太爱吃的饺子。没想到已经没有,只得遗憾零九冬至。
今年我是早早准备,一定要吃一碗的。其实到师大两年多,我平时几乎没吃过饺子的。偶尔外出,沿着师大路走了一圈,发现几乎家家饭馆儿门前必有一牌,超大字醒目书写“冬至供应水饺”。学校的几个食堂也是“冬至全天供应水饺”。可见在西安,冬至文化确是有很大影响。
可能是专业的缘故,又加之自己对中华文明本土文化的喜爱,对于这个节气,我自是有特殊的情节。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据说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的。我惊叹于我们中华文明的祖先的惊人智慧,依据我的记忆,我们的二十四节气是祖先根据天文现象、气候物象以及农事意义而定的。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农事生产。而奇怪的是,二十四节气与太阳黄经严格对应,与后来我们所通用的“罗马历法(即现行公历)”都属于阳历范畴。而在中国古代我们所通用的历法又偏偏是具有缺陷的阴阳历(即现在农村的阴历)。在一个国度,竟然长期的把具有阳历性质的“二十四节气”与具有阴阳历性质的“农历”同时使用,一用就是几千年!中华文明农耕文化的辉煌篇章里,那一首: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竟然在中华大地响彻千年,默默指导着一年又一年麦子的丰收,粮仓的丰满。而冬至也就这样在祖先对天象的年年探寻中默默地开启了二十四节气之门,滋养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滋养了中华大地上的兆亿子孙!中华文明与罗马文明的对话中,冬至也死死地盯着12月22日!古代的祖先啊,你们可知道,这一天,太阳直射在了一条叫做“南回归线”的条带上?你可知道这一天中国百姓的面南而居,他的房屋的大门正死死的盯着那遥远的南方?
冬至又叫“亚岁”,在汉武帝以前普遍采用周历,因此那个时代正月等于现在农历冬月(农历十一月,阳历12月),因此冬至和新年总是彼此相依!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近似于现在的农历)把一月和正月等同后,冬至才默默退位。但善良的人们不愿意忘记它,便把它也作为一个节日加以纪念,因此,汉代以后,冬至还有一个别称“冬节”。此后千年,新年的喜悦与繁华与冬至无关,它只在一个角落里像一个功成身退的老人不远不近的注视着人们的播种与丰收,孤独地站立千年!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没想到,面对另外一个民族铁骑的蹂躏与践踏,我们可爱的善良的汉民族竟然回以“馄饨”,用冬至指导下的农耕结晶来温暖北方的铁骑,用香喷喷的馄饨来感化异族的侵略者。远道而来的北方汉子,你们饿吗?你们冷吗?不怕,我们有热乎乎香喷喷的馄饨。
西安的冬至,很多人在吃水饺。冬至的食堂里,吃水饺的人多的已经是一大奇观。“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而你们知道吗?水饺文化里,竟然包含着一种深刻意义的感恩情怀!医圣张仲景对百姓的无限恩德,善良的百姓把这种感激全部化在了一碗碗煮了几千年的水饺里。我想起了小时候经常冻破耳朵,“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医圣啊,您是在怪我冬至这天没有吃饺子吗?放心吧,今年我吃啦。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流年喁语
下一篇:为祖国祈福,汶川,不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