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驹不死,只是凋零

家驹不死,只是凋零

谈荐散文2025-04-09 18:44:08
--纪念黄家驹逝世20周年似乎只是弹指一挥间,香港殿堂级乐队Beyond的主场手兼吉他手黄家驹逝世已经悄悄地接近了20年。可是,尽管已经20年了。20年的时间,足可以改变一个时代的潮流,足可以使人们的
--纪念黄家驹逝世20周年
似乎只是弹指一挥间,香港殿堂级乐队Beyond的主场手兼吉他手黄家驹逝世已经悄悄地接近了20年。
可是,尽管已经20年了。20年的时间,足可以改变一个时代的潮流,足可以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足可以使社会对一个人完全忘却。可是,我们依然可以在无论是香港还是内地的各种酒吧,KTV,唱片商店听见黄家驹慷慨激昂的嗓音,人们对Beyond的记忆似乎从来都没有被冲淡过,甚至在去年香港20万人的游行聚会上,竟然在万人空巷的街道上放起了黄家驹的绝唱《海阔天空》。Beyond,还在继续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
在如今的这个的娱乐圈中,周杰伦,王力宏,S.H.E等帅哥美女们可以说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他们的歌曲总是能赢得无数青年男女的欢心。但是,他们被称为经典的大多数作品中,似乎大部分是关于恋爱,分手,思念的主题。其实,每当我在听周杰伦唱《简单爱》中“我想就这样牵着你的手不放开”时,总有一个疑惑:据我所知,周杰伦发表这首歌时还没有女朋友,那么,既然没有女朋友,他到底是想牵谁的手呢?还有S.H.E歌曲中“你最近还好吗”中的“你”又是指的谁呢?既然没有所指,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唱呢?其实,仔细想想,当今乐坛的许多情歌大多数都是作者的无病呻吟罢了,唱的都是他们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说到底,他们大多都是为了一个东西而活着,这个东西是中国人的宝贝,有时候高于亲情,高于友情,甚至高于道德底线,连我们的李总理在谈到这个东西时也是笑着调侃道“这年头啊,触动它比触动灵魂还难。”
这个神秘的东西就是“名利”。他们这样唱,正好迎合了大众口味,既能出名,又能赚钱。
我想起了歌手李宗盛在《凡人歌》里的那句台词“道义放两旁,把利字摆中间”或许我们不可以过多责怪人们对于名利的追求,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老子,庄子,陶渊明,不可能成为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爱迪生。可是,黄家驹属于“凡人”吗?
或许属于,因为他和“凡人”们一样,有着脆弱而不堪一击的生命。但或许又不属于,因为他并不追求“凡人”们梦寐以求的名与利。他因为不满因被迫出席香港娱乐圈里的各种派对而挤掉了创作音乐的时间而愤怒的写下《俾面派对》来讽刺这种可以带来知名度的活动,最后竟然因不满各种无聊的商业活动而放弃既可以提高名气又可以赚钱的契机,来到日本发展,去做自己想做的音乐,说自己想说的话。
好了,现在让我们看一下,究竟是什么因素,可以让无数的人对黄家驹的歌曲那么着迷呢?究竟是什么使他们的歌经久不衰呢?最重要的是歌曲中的情感,在黄家驹生前的所有作品中,情歌只有三首,《情人》,《喜欢你》,《遥望》。而在其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要担当的责任,看到的是充满血泪的挣扎,看到的是对和平的呼唤,看到的是最祖国的歌颂。要知道,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香港,由于中国北京发生的一些运动,香港人对大陆的印象非常的差,反华的呼声很高。尽管在这种环境下,黄家驹依然还能写出《长城》,《大地》,《农民》《岁月无声》《旧日的足迹》这些歌曲来歌颂祖国,因为他知道,虽然我们生活环境,社会制度有千差万别,但我们流着同样的血,我们共同分享着华夏五千年灿烂的文明,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还有他的悲天悯人的情怀,Beyond一行曾经去过非洲,曾经目睹过非洲的贫穷,落后,曾经深有感慨。之后便有了《光辉岁月》《Amani》《交织千个心》等歌曲,《光辉岁月》这首家喻户晓的歌,赞颂的是争取南非独立的斗士纳尔逊曼德拉。我常常想,黄家驹在写这首歌时,一定难以掩饰对黑人解放的兴奋。《Amani》,则是对和平的呼唤,“无助与冰冻的眼睛,流泪看天际带悲愤,是控诉战争,最后伤害是儿童”同样是极其富有同情心的一首歌。黄家驹曾任职办公室助理、五金、冷气、水电工程等职业,在出唱片时也曾经历过别人的冷眼嘲讽,也曾经历过销售低迷的苦涩,但,人生的挫折被他用歌词表达了出来,用声音呼喊了出来,造就了《午夜怨曲》《灰色轨迹》《逝去日子》《谁伴我闯荡》《再见理想》这几首荡气回肠的励志歌,这几首歌,不知曾经给过多少有上进心的青年动力,不知陪伴了多少狂浪不羁的青春。当然,还有那首永恒的经典,《海阔天空》。还有,一颗高贵的心怎么能忘记自己的父母,《真的爱你》与《报答一生》则道出的是对母亲与父亲的感激之情。
由于黄家驹不羁的性格与他那敢做敢言的生活作风,在现实生活中,家驹是孤独的。在他的歌词中经常会看到“独坐在路边街角,冷风吹醒,默默地伴着我的孤影”“酒一再沉溺,何时麻醉我抑郁”“前面是哪方,谁伴我闯荡”。性情中人总是喜欢喝酒,家驹也不例外,如果有机会,我一定挑一个清风爽朗的日子,提上两瓶清酒,到家驹墓前以酒祭奠,来向我的偶像致敬。
如此看来,现代歌坛以“恋爱”“分手”为主题的流行歌曲在他们的真性情,他们的忧国忧民,他们的责任感面前,显得多么的幼稚,苍白,可笑,如同一个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在一个饱经沧桑的大人面前炫耀自己的经历。我常常想,如果黄家驹与约翰列侬见面的话,他们一定能成为惺惺相惜的朋友。与黄家驹有着相似的命运,列侬也同样有着高尚的灵魂,也同样是英年早逝,也同样在死后留下了无数被无休止的传唱的经典作品。或许,命运总喜欢捉弄不平凡的人,又或许,他们的英年早逝更使他们的作品熠熠生辉。
黄家驹最终也没能实现在香港红磡演唱会上许下的诺言“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下次找个更大更开放的地方,把我们的作品全给大家听”。而他最后所留下的,是世人一声声叹息。但是他的歌声,他的精神,则永远永远留给了懂他,爱他的世人。
最后,请允许我再次引用美国将军麦克阿瑟对老兵的赞颂,来表达我对黄家驹的崇敬:“家驹不死,只是凋零”。

2013.5.30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