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航道的沧桑岁月

古航道的沧桑岁月

吴殿散文2025-08-05 03:52:10
记录人类的经历,便成历史。在历史长河里漂浮着无数难于忘怀的故事,平远差干水系古航道有那么一段沧桑岁月。差干河至蕉岭湖钩坝全程40公里水道,有悠久的航运历史,是一条盐米古道。在这条盐上米下的水道上,平远
记录人类的经历,便成历史。在历史长河里漂浮着无数难于忘怀的故事,平远差干水系古航道有那么一段沧桑岁月。
差干河至蕉岭湖钩坝全程40公里水道,有悠久的航运历史,是一条盐米古道。在这条盐上米下的水道上,平远与闽赣交往及为密切,福建下坝至平远(仁居)物质运输线,经下坝至蕉岭新铺、梅县白渡松口、大埔三河坝后,汇入韩江,直达潮汕。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有木船500艘运行,民国19年(1930年)仍有300艘。
连绵青山、温湿气候,让1381平方公里的平远成为森林王国,每年大量木材需水运山。因此,平远建国后至1970年,经湍溪、下坝的差干河仍有三、五十艘船航行其间,每年放运竹木排近万立方米。1975年仁居至差干公里建成通车,船队撤销;1978年兴建长潭水库封水,1981年结束竹木排放运历史。
山里人迫切外面的食盐、铁钉、洋油、绸布,而山外又迫切需要大山出产的木材、大米、黄豆、土纸、药材,于是这条盐米古道成为粤东北、闽西、赣南近二十个县域的物资运输“中枢神经”。
据黄国信教授主编的《区与界:清代湘粤赣蚧邻区食盐专卖研究》一书考证,这一古道对赣南与粤东具有重要意义:“潮州、嘉应州等地粮食亦常通过筠门岭从赣南运入”、“按清朝廷规定,赣南食广盐,铁器等广货均从粤东输入”、“从赣州溯贡水而上至湘水,到达筠门镇后,或换小船至罗塘再挑越筠门岭,或直接挑越筠门岭,抵达镇平县新铺,然后船运通过石窟河经梅溪至嘉应州”。
放运木排通常在差干河或下坝河(湍溪河)扎排,每排约40米,四排为一练。起初因滩多水浅,每排均有2人,每练有8人、每练长约160为。过险滩时,以排为单位通过。后逐减速至每练4人、2人。排工带足粮食,吃住排上,至目的地潮州、汕头,全程约18至25天。
湍急的水流,承载原木扎成了木排长龙,古铜色的排工背脊引领下,“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练木排下江来”景观是何等的壮观。
当年,湍溪村许多粗壮汉子为谋生计,当排工走汕头,苦不堪言,至今平远还流传客家山歌《排工自叹歌》:
世人命歪唔像涯,二十一出学撑排,
脱掉衣衫日头晒,背驼哔叭像拖犁。
讲起撑排正孤凄,秆荐准席笪准被,
人人都话钱好赚,几多辛苦么人知。
在普滩沿河村落,许多上了年纪的乡亲知道《船工苦》的顺口溜:“拉船牛牯,吃饭老虎;肩头扛棍,屁股尽拱。”
据老一辈人说,最繁盛的时候,河里的小船有600多条。在差干河下游的石栏滩、大角湖等峭壁处,至今还残留当船工拉纤留下石级,逆水行舟艰辛无比。
碧水在粤闽连绵青山间迂回曲折,湍溪古渡、普滩码头演绎了四百年盛衰。弹丸之地,吐纳历史风云;一蓑烟雨,驳船江上如鲫,有说不尽的中原南迁客家风情、永留记忆的排工号子。
点点帆影,万种风情,摇曳清澈河面。弯弯的差干河仁居古城出发,融入韩江水系,挟武夷山余脉温韵,柔转于千山万峰,彩绸般飘舞了四百年,山的灵动、海的广阔,“盐米古道”演绎了几多商贾风云、追梦理想。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