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的百官:九浸畈“龙窑”
龙窑,一个多么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熟悉,是因为它频繁地在报刊书籍中出现,同时,在南方的丘陵山坡上时可见到龙窑那被光阴摧残后遗存下来的身躯;陌生,是由于遍览古代文献未见龙窑之名及相关记述,并且,无数次地
龙窑,一个多么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熟悉,是因为它频繁地在报刊书籍中出现,同时,在南方的丘陵山坡上时可见到龙窑那被光阴摧残后遗存下来的身躯;陌生,是由于遍览古代文献未见龙窑之名及相关记述,并且,无数次地盘桓于龙窑遗址旁却无法想像出它当年的全貌。据史料记载,在中国经过几千年的探索和总结,烧制瓷陶器的窑炉逐渐形成了圆窑和龙窑两大生产系统。圆窑又称馒头窑或马蹄形窑,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龙窑又称娱蛤窑或蛇窑,均依山而建,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带。
上虞县汉代瓷窑都是龙窑形式。联江乡帐子山东汉瓷窑发现东西并列的龙窑2座,结构相同。东面的一座残长2.98米,内宽1.97~2.08米。底和窑墙都用粘土做成,底面铺砂层。窑墙高0.32~0.42米,其上用粘土砖坯砌筑成弧形拱顶,拱顶至窑底的垂直高度在1.10米左右。在窑室的后端筑一道挡火墙,墙的底部有出烟孔,挡火墙后有横向长方形排烟坑。窑具有直筒形、束腰叭形托垫和三足支钉等。
目前所知最早龙窑,有上虞百官镇西南严村李家山北坡,属商代遗存。1984年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共清理6座窑床。一座为马蹄形,其余均为龙窑。龙窑长5.20米、宽0.90米,为我国现今发现年代最早的龙窑。窑旁出土印纹陶罐、坛残片145片,其中硬陶127片、泥质陶18片。纹饰有编织纹、回纹、云雷纹、绳纹、弦纹等。其中一块云雷纹碎片胎壁起泡,表层有“爆汗釉”。
上虞是历史上的青瓷发源地,自西汉以降,上虞的制瓷业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有影响的产业,上虞生产的青瓷花式多、品质高、影响广。作为世界青瓷发祥地的上虞青瓷,自东汉以来,受到历朝历代文人士大夫的推崇,都对它赞誉有加。
现存于上虞博物馆花样繁多的青瓷藏品,大凡到上虞见过越窑青瓷的学人行家,无不对上虞青瓷高超绝伦的制作水平心悦诚服的。那时的曹娥江两岸,不但是古中国的青瓷制造中心,也是世界上青瓷的制造中心。其中以上浦一带最繁盛。现有实据可考的窑址不下上百处,品种不下30种。这应该是上虞最早的集群产业。
自晋室南迁后,以谢氏为代表的贵族成员到处圈地围场、筑造豪华别墅,沿曹娥江两侧的土地几乎被圈光,尤以东山上浦一带为甚。而必须具备优良土质、丰富水源、丰富燃料(木柴)的上虞窑业因为窑业资源陷入枯竭而难以为继。这样,上虞传统的制窑业渐渐转移、或者衰败,不复有往日之盛况。制窑工场也被无情废弃。
百官的龙窑位于龙山脚下的九浸畈,1951年发现吴晋时期青瓷窑址一处,这里曾经是一个烧制官窑的地方。根据九浸畈方位、地质、土壤、水域山形特征,有关人员经过周密考证,认为九浸畈是百官龙窑的产业基地,那里有大片旧窑址。百官龙窑兴盛于东汉,衰落于东晋,前后相存了200多年。
昔日的窑址随着岁月沧桑早已不复存在了,如今的九浸畈这里也成了一方百官居民聚居区。但历代文人墨客对上虞青瓷的颂赞却留下了不少诗文:
顾况《茶赋》:“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
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
施肩吾《蜀茗词》:“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山僧问我将何比,欲道琼浆却畏嗔。”
许浑《夏日戏题郭别驾东堂》:“散香蕲簟滑,沈水越瓶寒。”《晨起》:“蕲簟曙香冷,越瓶秋水澄。”
陆龟蒙《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霄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皮日休《茶瓯》:“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郑谷《送吏部曹郎中免官南归》:“箧重藏吴画,茶新换越瓯。”
韩偓《横塘诗》:“蜀纸麝煤沾笔兴,越瓯犀液发茶香。”
徐夤《贡馀秘色茶盏》:“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陆羽《茶经》云:“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上虞越窑古窑址分布点多面广,上虞人正在这片古越大地上为保护先民留下的人类文明共同遗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任重而道远。岁月的风雨,可以将远古的辉煌往昔冲刷殆尽,然而却永远洗刷不了越窑的深深印痕。千姿百态的神奇青釉在变化多端中,似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古老与未来的传奇故事……。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