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经典名言

三国的经典名言

贤长杂文2025-04-10 08:28:58
做为咱们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假若书中没有一两句可供人挂上墙壁或者陈于案台的警世格言,于情于理是说不过去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当中所采取的“七实三虚”的写作技巧,虽然每照史书研读,“
做为咱们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假若书中没有一两句可供人挂上墙壁或者陈于案台的警世格言,于情于理是说不过去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当中所采取的“七实三虚”的写作技巧,虽然每照史书研读,“七实”不过只是徒有虚名,然而对于一些历史上真有其事的人物所说过的话,却也是纰漏不多。现将《三国演义》当中,那些适合我们做为座右铭的几句格言摘抄出来,与众家兄弟们玩味一番,聊胜于无。
“宁教我负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负我!”
这句话的始作俑者就是曹操,相信许多的人对于曹操的初步了解均是始于这句千古名言的。然而“宁教我负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是否是由曹操之口而说出的,却是有着许多的疑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之中的曹操是在刺杀董卓大胖子失手之后,与陈宫一齐逃亡至曹操父辈旧交伯奢家中避难,因曹操的多疑猜忌之心,灭了伯奢一家之后,面对陈宫的指责而面不改色所说出来的。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曹操灭伯奢一家的传说,有两个版本,其中另一个版本说的是曹操并未曾错杀伯奢一家,而是因为伯奢要告发曹操与陈宫俩人,以致于招来横祸。而“错杀”的传说版本,却被罗贯中拿了放入《三国演义》之中,以《三国演义》罗贯中对于曹操的着墨而言,曹操的形象的确是被当做“反面人物”而进行描写的。就咱们的魔童兄弟的个人观点认为:“宁教我负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即使是有正史作为旁证,曹操说出这句话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第一是因为曹操那时正值落荒逃难之时,不可能会向同伴陈宫说出这么一句让人心寒的话;第二则是因为那时的曹操羽翼未丰,仍未达到说出这句话的资格,如若不然,后来投附于曹操麾下的谋士以及战将们又是为的那般而为其死心塌地的。所以说这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狠话,与其说是曹操的杰作,不如说是后人对曹操一生的性格所做下的,最为客观公正的评语。咱们的魔童兄弟之所以将这句话当做了《三国演义》里的第一则座右铭,其实也是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或者这句话曾经使得曹操负上了千古的骂名,于现今社会却是不折不扣的第一人生准则,至少对于某些人而言。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临死之前交待给他的儿子刘禅的这句话,如果不是有陈寿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得以查证的话,咱们的魔童兄弟几乎要冤枉了罗贯中的大手笔,又生造了一出千古文字奇案。原因在于联系到史载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要一同出去闯荡江湖之时,刘备为了杜绝后顾之忧,提议三人互杀彼此的家眷一节。对于刘备生性的残忍的了解,简直令人不敢相信刘备会对刘禅说出这么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刘备当年所以对刘禅说出这么地一句话,其实也是大有深意的,就在刘备留下遗嘱给刘禅之前,刘备还拉着诸葛孔明的手,泪眼汪汪地对诸葛孔明说:“不足辅,彼可取代之”之类的丧气话。而那时的诸葛孔明俨然成为蜀汉政权的真正掌权者。为了替刘禅着想,以免日后遭受到诸葛孔明的毒手,刘备特意地告诫了他的儿子刘禅:为人处世要小心谨慎为上!这样子的遗言,其实也就是等同于刘禅预留了一条后路。后世的人们对诸葛孔明的评价是:诸葛一生惟谨慎。事实上三国时期最为谨慎的人,仍然还是刘备,诸葛孔明之所以能够得到刘备的重用,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在于诸葛孔明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而刘备也同样是一个谨慎的人,所以意气相投的诸葛孔明得到了刘备的重用。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当中,这一幅对联是贴在诸葛孔明的中门之上的,然而这句话的原出处却并非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大概是出自《诸葛亮集》。历史上并无记载刘备的“三顾草庐”,相反,在一些野史佚志上反倒而可以查询到是诸葛孔明自个儿跑去刘备的跟前“毛遂自荐”的。至于诸葛孔明的那一篇被明朝刘基的《百战奇略》列为计战第一计的《隆中对》,陈寿的《三国志》当中也未曾见有记载,于考据之上也是有着诸多疑点的,大概也是后人们的假借之作罢了。今天我们将“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当做诸葛孔明在未加入刘备集团之前,求仕无门,闲赋在家中聊以自慰的文字游戏,也是未尝不可的。
“既生瑜,何生亮?”
这句话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当中,是由东吴名将周瑜临死前愤愤不平地叫出来的,往往地会被许多诸葛孔明的顶膜崇拜者们当做诸葛孔明的“最高荣誉”兼“终生成就奖”。事实上于正史当中却并未曾得见。历史上的周瑜名气远远比诸葛孔明还要来得“显赫”许多,当诸葛孔明还在隆中郁郁寡欢不得志地“隐居”着过生活的时候,比诸葛孔明年长十余岁的周瑜早就已经名震天下了,为孙策及孙权打下了半个东吴的江山。就连“火烧赤壁”一役,也是由周瑜及鲁肃俩人一手包办的,而诸葛孔明甚至连配角都不配当(详情大家可参阅宋朝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卷六十五。)倘若历史上当真有诸葛孔明及周瑜俩人相妒嫉的话,也只能够是诸葛孔明妒嫉周瑜,而周瑜却是应该对着诸葛孔明来一个仰天式的周星驰大笑:“哈——哈——哈——”。就连宋朝的苏轼及辛弃疾俩个“三国迷”,也对“三国周郎”推崇有加。而《三国演义》自元末明初经由罗贯中之手,不但一反前人论调,更是老眼昏花地频频出阴招,将“赤壁之战”的功劳拱手送给了诸葛孔明,彼此周郎名气一落千丈,比窦蛾还要冤地没落于《三国演义》当中。
罗贯中仅凭一部《三国演义》的小说,“七实”再加上“三虚”,又杂侩上许多道听途闻而来的小道消息及花边八卦,就几乎要将历史给篡改了。许多年以后的今天,《三国演义》这么一部通俗的历史小说,就连每一个回目也几乎成为了一个典故。其中的是非曲直若非是知情者,恐怕是谁也要将之当做正史来读的了,文人的可憎可恶可怕之处,大概也是要由此而得以领略个一二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