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人生戏里寻,“分明怨恨曲中论”

百味人生戏里寻,“分明怨恨曲中论”

佳名杂文2025-04-05 03:30:33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成就。其中元曲是元代的主流文化,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它继承了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及金代院本和诸宫调的传统文学,吸收了大曲、鼓子词、诸宫调等音乐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成就。其中元曲是元代的主流文化,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它继承了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及金代院本和诸宫调的传统文学,吸收了大曲、鼓子词、诸宫调等音乐精髓,融合了前代各种表演艺术(舞蹈、武术、杂技等),把唱、念、科、舞等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兼收并蓄,形成了一种用北曲演唱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它是代言体的、情节复杂、结构完整、人物角色众多的成熟的戏剧体裁。它的特点是:
一剧本体制
元杂剧剧本讲究很多,它比诗歌、词、小说写起来复杂多了。它的题目有一定规律。一本杂剧的末尾有一个“题目正名”。它用二或四句对语来总结概括全剧的内容,如《窦娥冤》的题目正名是:
题目:秉公持衡廉访法
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杂剧题目一般取其末句作为全名,如《感天动地窦娥冤》,但为了简便,只取末句中最能突出全剧内容的几个字作简名,如《窦娥冤》。
在结构上,元杂剧有严格的限制。一本杂剧通例由四折组成,或外加一个楔子。但也有少数变例的。如《赵氏孤儿》五折一个楔子,《西厢记》则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一折用同一宫调若干曲牌联组成套。折又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折里还包括若干场,演员全退入后台,出现空场谓之一场。所以,折有音乐的含义,也有戏剧情节的含义。
楔子本是木工专业术语,原意指插在木器榫子缝里的小木片,引申到元杂剧里,是指四折之外的一个短小的独立段落。其作用是为了弥补四折的局限,可伸缩可补充,使结构更加严密。楔子可放在第一折之前,类似序幕,也可放在折与折之间,类似过场戏。它的安排是自由灵活的,有的剧本就不用楔子。
元杂剧的每一折均由曲词、白、科三部分组成。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包括宫调曲牌名称和曲词。剧本里曲词前面都标明宫调与曲牌的名称,如[正宫端正好]、[商调集贤宾]。正宫、商调之类是宫调名称,像民族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里的宫调、商调或其它调式一样;端正好、集贤宾之类是曲牌,即曲子的名称,如同词牌一样。曲谱是固定的,戏曲家按谱填词即可。元杂剧规定一折戏只能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还规定一本戏由一个角色唱到底,其他演员只有道白。男角司唱的叫末本,女角司唱的叫旦本,但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流唱的情况,这说明元杂剧在发展中逐渐突破了它自身的局限。
白,又叫宾白,即剧中人物的台词、道白。因杂剧以唱为主,故把道白称为“宾”。元杂剧除了一般的独白、对白以外,还有定场白、冲场白、背白、和带白。
定场白是角色第一次上场时作的自我介绍,一般用韵语。如《窦娥冤》第一折里赛卢医第一次上场念道:“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说完自报姓名、籍贯、身份之类,以便于让观众了解人物背景,理顺错综复杂的剧情。这是元杂剧的流程,从中可以看出前朝话本说唱艺术对元杂剧的影响。
冲场白是角色再一次上场时的说白,通过它可以快速了解剧情的发展。
背白是角色背着同台其他角色向观众的独白。现在的戏剧和小品还有相声仍然采用这种形式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以此烘托气氛。
带白是插在曲词中的道白,即“带云”,是角色边唱边说,多数是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对话。它能让观众从多侧面、多角度来理解角色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及剧情细节。当代有的流行歌曲里也穿插说白,边说边唱边舞,但它是快节奏的说,和戏曲里的说白意义不同。这是受西方流行音乐的影响,没有一丝中国古典戏曲的传承。
科,又称“科范”,指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音响效果等舞台指示,如“笑科”、“把盏科”、“内作起风科”等。有了“科”的说明,剧本才丰富多彩。对于现在来说,“科”是演员及剧务的指路明灯,起主导作用。现在拍电影、电视剧,导演跟据剧本内容和剧情的需要设置一些“科”,演员根据剧本上的“科”或导演设置的“科”来表演,剧务根据“科”的指示为表演服务。这样拍出来的戏才有声有色,有情有调,有血有肉。
二角色分类
元杂剧故事情节复杂多变,角色比宋金戏剧大为增多,并有了细密的分类。大致可分为末、旦、净、杂四类,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生旦净末丑”角色分别。
“末”是男角,男主角叫正末,配角有副末、冲末、大末、二末等。
“旦”是主角,女主角叫正旦,配角有贴旦、搽旦、花旦、老旦、小旦等。
“净”是刚勇人物或喜剧角色,有净、副净、二净之别。
“杂”是杂角。如孤(官员)、祇从(侍从)、孛老(老头)、卜儿(老妇)、徕儿(小孩)、细酸(书生)、邦老(盗贼流氓)等等。
三表演艺术
元杂剧的表演是“唱、念、科、舞”大杂烩,就是行家说的“唱、念、做、打”,以唱为主。唱可以代替人物对话,可以叙事抒情,可以描述环境气氛等。念白用来配合歌唱,铺叙情节,介绍人物,插科打诨,协调气氛,加上舞蹈、武打的穿插配合,就构成了十分精彩的表演。剧中的道具和人物的行为如走路、行船、爬山、骑马等皆可虚拟表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俗话说:“唱一个慢板五更天,走一个圆场百十里。”戏剧表演具有夸张性。从事戏剧表演的人功夫都叫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他们勤学苦练的结果。
******
和杂剧相比,散曲就简单多了。散曲属于诗歌,它的主要形式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是独立的只曲,是散曲的基本单位,相当于单调的词。小令主要是从民间小曲变化而来。它是按照不同的曲调填写的,每一个曲调有一个曲牌名称,如[天净沙]、[山坡羊]等。每个曲调各有不同的句式和字数。小令也有一部分是从前代的词调变化来的,但它没有双调、三叠的形式,也没有换韵的情况。
小令短小精悍,如果内容复杂,一支小令意犹未尽,可以把同一宫调里连唱的两三支曲调连在一起填写,称为“带过曲”,如中吕的[十二月]带[尧民歌],双调的[雁儿落]带[得胜令]。带过曲的组合有一定的规律,不能随便搭配,最多只能带两支。带过曲是小令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