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梆豫韵吐芳菲
谈起戏剧名家李新花,乃“齐鲁”戏曲艺术的骄傲。她17岁以《抬花轿》一剧唱红鲁西南。21岁时,山东电视台以“艺坛新花”为题为她做了50分钟的专题报道。同年,她还被提拔为豫剧团副团长。在省内外颇有名气的演
谈起戏剧名家李新花,乃“齐鲁”戏曲艺术的骄傲。她17岁以《抬花轿》一剧唱红鲁西南。21岁时,山东电视台以“艺坛新花”为题为她做了50分钟的专题报道。同年,她还被提拔为豫剧团副团长。在省内外颇有名气的演员,她主演的《洛阳桥》、《秦雪梅》、《抬花轿》、《画龙点睛》、《三上轿》、《西厢记》获得行家一致好评。给李新花启迪最大的是豫剧五大名旦之一闫立品的弟子王东红。新花对艺术的真诚、执著,扮相的端庄清秀,表演的洒脱大方以及唱腔的高亢圆润深深地吸引了王东红,她遂决定收新花为徒。在名师的指点下,新花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此后剧团到北京、天津、河南、安徽等地演出。一次到安徽演出,一出《秦雪梅》连演17场,观众送她外号——“震安徽”。1989年,豫剧团与河南省豫剧二团联谊演出,李新花接触了不少河南豫剧名家,如李斯忠、唐喜成、王清芬等,并与他们同台演出,受益匪浅。其间,她担任主要或重要角色的优秀传统剧目有:《三哭殿》、《三上轿》《泪洒相思地》、《风雨行宫》、《秦雪梅》、《抬花轿》《藏舟》、《洛阳桥》、《芬黛冤家》等。正是对豫剧发自内心的热爱,让李新花对自己的发展尤为关注。她认为艺术贵在创新,没有创新的艺术就没有生命力。在戏剧市场普遍不景气的今天,她认为,虽然豫剧现在很受欢迎,但观众群还是在萎缩。要发展戏曲就必须从创作开始积极争取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要给观众造成强烈刺激。同时,在创作思维上要大胆突破,要直接切入当代生活来表达今人的情感,而不是一味地演绎古代传统戏。1995年,应邀加入济宁豫剧团。1996年,山东省地方“天幕杯”中青年戏曲邀请赛中,李新花在《泪洒相思地》中饰演王怜娟,夺得表演一等奖;1997年10月,参加省文化厅、省电视台主办的“全省首届青年戏曲演员电视大赛”获银奖;1998年,排演新编历史剧《孔尚任》,新花在剧中饰演顾雪儿一角,参加“第六届山东文化艺术节”荣获一等奖。2001年,“山东省戏曲精品工程”中,李新花获一等奖;2003年,李新花以精湛演技及人品戏德,征服了专家评委,征服了中国剧坛并获得第2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李新花共获得过国家、省市级15项大奖,可谓达到了戏剧艺术的高峰。曾应河南省“小皇后”豫剧团之邀,与“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具有豫剧“小皇后”之称的王红丽合作多年,后赴京参加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戏曲片《风雨行宫》的演出,在剧中饰演皇后一角,得到湖北省著名导演余笑予的指导,艺术上更是大有进益。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桃花扇》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不好演,而李新花把剧中主人公李香君演活了,真是可喜!”这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在观看了她演的《桃花扇》中的李香君后对李新花的称赞。李新花曾经谈她获得梅花奖的情况和他们团的两台姊妹篇大戏《孔尚任》和《桃花扇》。《桃花扇》中李香君的精彩唱段,优美的唱腔漂亮的舞台扮相,使戏迷观众大饱眼福。
从当年《抬花轿》到《秦雪梅》体现了喜从悲来的人物转变的演唱,从《风雨行宫》里演绎唱腔的韵律,更能体现出李新花的演唱功底的非凡性;《桃花扇》到李香君到《泪洒相思地》的王伶娟一个个生灵活现在名家名段的意境里,是否更体现出山东儿女演绎的“豫剧”在中州的大地上的影响力?扮相的端庄清秀,表演的洒脱大方以及唱腔的高亢圆润深深地吸引了观众,《桃花扇》里李香君,记录着并体现她在豫剧界的的影响力;由于很早就认识李新花,一直佩服她那对艺术追求的执著劲;而她的辉煌成就,依然离不开戏曲艺术家兼导演的爱人丁少云指点。真正认识李新花的表演,是从她的《抬花轿》算起,记得那年在山东济南出差,在新华音像店里发现了磁带有李新花主演的《抬花轿》,富有“余音饶梁三日”的演唱韵律,使人陶醉,更带动着热爱戏曲艺术的听众和戏迷们。
最近,李新花在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拍摄的八集音乐连续剧《孝贤闵子骞》任主演。扮演春秋时期孔子高徒闵子骞母亲,她把后母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给人留下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她的艺术领域里的又一个辉煌。
李新花,你圆润浑厚的嗓音胜过天籁之韵;舞台上,银幕中挥洒你与生俱来的天赋。剧种的“转型”依然阻挡不住你艺术海洋里“遨游”。为了发展“山东梆子”的繁荣昌盛而继续付出心血跟汗水。应该是戏曲生涯中的第二个辉煌转折。
山东梆子有300余年的历史,跟河南豫剧相似,与它们的起源有很大关系。山东梆子又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其高昂激越的特点,与豫剧中的“豫东调”颇有相似之处。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梆”,高调梆子是由西秦腔、秦腔与山西的梆子腔结合而成为“山陕梆子”后,“越太行而入山东”,流行至山东菏泽而成曹州梆子,继而东行而成“汶上梆子”(即下路调),完成了“高调梆子”的流布历程。而豫剧也是“山陕梆子”流行至河南相关地区形成的。
巨野大姚班是其中赫赫有名的班社之一。“大姚班”是清代翰林姚舒密在乾隆二十五年创办的,姚舒密是巨野县营里乡姚楼村人。从创办到1949年“大姚班”共办了六七期,出了很多著名的艺人。据说大姚班早期的艺人有艺名“大麻子”的张学为等。大姚班后期的艺人,比较出名的有艺名为“立楞”的宋玉山、艺名为“玉蜜蜂”的王守殿以及“银铃铛(师云海)”、“刘三(刘云亭)”和人称“窦发、大窦”的窦朝荣等。比较突出的是宋玉山(1895~1971):宋玉山会戏极多,唱腔优美,表演泼辣大方,感情充沛。初与“金马驹子(关文喜,红脸)”“银铃铛(师云海)”在“亚圣府班”,后又回到“大姚班”。群众盛传的“金马驹子银铃铛,不如立楞一硌晃”,“立楞”便指宋玉山。他曾至曲阜孔府演出,《孔府档案》[8083]民国五年(1916)三月二十日有“王爷赏立楞钱四千文”的记载。
“豫剧”团同时挂“山东梆子”剧团的牌子,也许在戏曲发展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但是她同时做到了“豫剧”演唱委婉的神韵,“山东梆子”唱腔的高亢明亮和独特风格,同时引领热爱戏曲艺术的人们进入另一个艺术境界的意境里,愿“山东梆子”剧种由许多的艺术家传承下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怎样让每个孩子变成一块金子
下一篇:最爱与命运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