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都是老师的错

是否都是老师的错

风速器杂文2025-11-30 14:09:03
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情,这是条举世公认的真理。所以才给了报纸、电视广告钻空子的机会,吹嘘的轻松学习、速记、30天突破口语听力等等,接着,状元班以绝对压倒性优势占据各大新闻头条,各级名师由此出炉。由于社会的
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情,这是条举世公认的真理。所以才给了报纸、电视广告钻空子的机会,吹嘘的轻松学习、速记、30天突破口语听力等等,接着,状元班以绝对压倒性优势占据各大新闻头条,各级名师由此出炉。由于社会的需求,专家、学者也开始研究如何让学习变得更简单、更高效。
学习,特别是外语学习,再怎么强调其重要性也不过分,这也是条举世公认的真理,毕竟,以现在的世界局势,不学一门外语是无法生存的。于是,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学习外语的热潮,为了提高全民的外语水平,当然要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这就给了培训机构又一个空子,各式各样的幼儿培训班拔地而起,传播速度如同流感,迅速让每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中此病毒,而且是久不能愈。
家长要看到效果,培训班讲究成绩,这就必然对师资的要求越来越高。纵观近年来研究表明,研究领域更多的在关心教师如何教的问题,特别是教师教育的研究更是热门话题,即便是涉及学习策略的研究,最后必然会回归到教学中,提出对教学的指导意见。于是乎,学生盯着老师,家长盯着老师,管理层也盯着老师,老师的薪水和级别必须和学生的成绩挂钩。似乎学生出不来成绩一定是老师的错,这也许已经快要成为举世公认的真理了。
可是,老师讲的学生就一定会听吗?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开小差的学生,偶尔的思想跑偏当然是允许的,但当一个班级的学生都不听讲,这时往往会把责任怪罪在老师身上。学生向家长诉苦,家长向学校反映,学校向老师问罪,老师成了哑巴吃黄连,又能向谁诉苦!我曾在中学期间一度以为,对这门课不感兴趣是取决于教师教学的枯燥,其实不然,只是对这门课本身的无趣,跟老师关系不大。即便没有老师,也应该感兴趣才是。
赵忠德在《中国英语教学的症结思考》一文中指出,外语学得好不好关键在学生,不在教师。中国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同样一个老师教,有的学生出类拔萃,有的学生难以雕琢。不管教师如何努力,最终的成就或成果是看学生是否成才。不可否认,教师的人格魅力、师德品行、渊博知识以及治学态度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然而,如果学生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对老师的教诲从左耳进、右耳出,那么,再好的教师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教师应该是导师,主要任务是指导或引导。教学应该是教学生如何学,而不是只教书。
一个老师,面对一个班不听讲的学生,无论是换教材,还是讲些有意思的故事,抑或是看教学片,都无动于衷,而同样的平行班,却分布着少许积极认真课上积极反馈的学生,那这样看来,对前一个班来说,究竟是老师的错还是学生的错,究竟是老师的悲哀还是学生的悲哀!如果责任都在老师,又为什么存在那么多学业水平低下的学生呢。
作为老师,当然希望自己的学生专心听讲,认真复习。老师并不需要学生的礼物,只要课上得到一个学生的点头,一个问题,知道他们在注意听讲,跟着自己的思路走,便能心满意足,再不需要其他的报答。一个学生一生当中要遇到很多老师,没有能力记住所有,老师在学生头脑里的保持期限也不过就负责教书的那几年,试回想我们走过的学习经历,记住的老师又有多少,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遗忘。苏童说过,“这种遗忘似乎符合现代城市人的普遍心态,没有多少人去想念从前的老师、同窗和旧有故交了,人们在有意无意之间隔断与过去的联系。”学生正是接受多文化的时期,需要接触的知识面广,可谈论的话题很多,老师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却又对一些诸如私人信息之类的八卦消息特别感兴趣,或是对老师的衣着外貌讲课能力评头论足。而老师的大部生活范围就是学校,谈论的话题永远也离不开学生,他们会记住印象深刻的每一个学生,记住每一次看见学生取得进步的快乐日子,出色的学生就是自己脸上的荣光。
虽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但有些情况,不感兴趣就是不感兴趣,没办法改变,也不愿改变。被逼迫学习不感兴趣的东西,学生也没有错,可老师一人唱独角戏的感受又如何,老师也是没错的,总是希望学生能收获知识,究竟是谁错了?我一直在进行着角色转换,这里我是学生,那里我是老师;或者是,这里我是老师,那里我是学生。两种角色都在经历,都能理解,却没人理解这种双重的感受。
又回到那个老问题,好老师和好的教学一定会产生好的学习效果吗?研究者一直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效果对老师影响不大,真正受益受害的还是学生自己。自己的努力是内因,老师只是引导,听不听就不应该是老师的责任了。产生良好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三点:第一,教材。以英语教材为例,初中零基础开始,简单易学,通常不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到了高中,难度突然加大,课文的长度难度都和初中教材形成鲜明对比,好像两个脱节的部分,中间找不到衔接的地方。学生难以适应高中的语法灌输和题海战术,久而久之,定会失去信心。而同样的职业高中教材,内容过于简单,第一册甚至从最简单的打招呼开始学起,对于已经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重复学习,浪费时间和资源。教师和教材的关系亦如巧妇和米的关系,没米煮不成饭,没教材怎样是个标准。第二,教法。当然,也不能完全忽视老师的重要作用,一个好老师对学生学习兴趣、方法的影响仍然很大。作为一个新教师,我们一直在努力,只是需要的是时间。新老师应该选择上坡路,也就是要逐渐进步。一直进步的老师应该是收到欢迎的,学生认为老师越教越好了,也就逐渐提起了兴趣;而如果刚开始起点很高,却后劲不足,学生会慢慢厌倦,开始的新意也荡然无存。第三,学法。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方法固然重要,不难发现,有些初中成绩很好的学生到了高中只落了个中游,怎么努力也上不去,出现了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术语,用以描述在技能形成中期,常常出现的进步暂时停顿现象,成绩停止在一定水平上,不继续上升,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学生在学校里不停的接受语言输入,就像是一个营养不良的孩子,不停的接受营养品,却无消化吸收,输入在多也没有多大用处,只会使孩子反胃,前面的努力前功尽弃。这时,需要改进学习方法将所学知识加以巩固,以适应当前学习的程度。但学生的自觉性不强,必然需要家长的督促。第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