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漫谈

支教漫谈

店伙杂文2025-03-27 12:34:02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乡村教育资源不断向城市集中,以致造成城市教育资源过剩而乡村教育资源匮乏的局面。于是,支教这个新事物便应运而生了。已经在生活和工作条件优越的城市工作惯了的教员,谁也不愿意离家舍妻到偏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乡村教育资源不断向城市集中,以致造成城市教育资源过剩而乡村教育资源匮乏的局面。于是,支教这个新事物便应运而生了。
已经在生活和工作条件优越的城市工作惯了的教员,谁也不愿意离家舍妻到偏远的乡村去支教。到乡下工作交通不便,各种条件都比城里差,况且初到一个新单位,人地两生,难免孤独寂寞,难免有许多不顺手之处,难免出现工作失误,难免受到排挤和歧视。
起初,为了鼓励教师去乡村支教,主管部门规定:支教师到乡村支教期限为一年,支教当年考评直接定为优秀;没有到乡村支教经历的教师不得晋升高一级职称。政策出台,一些急于晋升职称的教师纷纷报名去支教。尽管如此,支教人数还是不够。于是,一些学校便采取强制措施派出一部分老师去支教。
支教缓解了城市教育单位的压力,加强了城乡教育的交流和乡村教师力量,促进了乡村教育的发展。绝大多数支教教师克服种种困难,尽职尽责,圆满完成任务,受到广泛好评。但也有个别教师,由于种种原因,业绩平平,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都不满意。
由于没有完善的而科学的管理制度,许多教师因为担心下乡后出现不可预料的尴尬处境,进退两难,总是托关系,走后门千方百计不去支教。一些从无下乡工作经历的教师,职称照样节节高升;一些教师即使有多年乡村工作经历照样被派出支教。教师支教年限也几乎是原单位领导随意决定。
针对上述情况,主管单位又规定支教教师的业绩考核有支教学校负责,当年考核不合格者不得返回原单位。这个规定对于那些在支教中敷衍了事的人有制约作用,但对于认真工作的教师则不一定公平。众所周知,一些学校的平行班级是分等级的,教师带一个好班和带一个差班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支教教师初到学校,领导不了解,甚至有偏见。这是有例为证的。一位学校的领导曾对一位支教教师说:你要在原单位干得好就不来乡下了。这位领导对支教教师的歧视溢于言表。鉴于这种情况,领导一般不会把好班给支教教师带,年终考核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支教本来是一件光荣的事,可如今它却成了无人愿意干却又不得不干的事,甚至成了一种流放,一潭浑水。
一种政策的出台,应当有配套的监管措施,否则,政策的执行者就可能钻空子,甚至为所欲为,造成人才资源浪费,使得人际关系复杂化,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