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报道的真假
上午的讲堂内,老师截取了某知名报社的一篇新闻报道,让同学们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之处,报道的大意是某老汉今年78岁,身体健康,能走几十里的远路去赶镇上的集市,能赶三十多只羊在山上放,他的母亲今年91岁,身
上午的讲堂内,老师截取了某知名报社的一篇新闻报道,让同学们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之处,报道的大意是某老汉今年78岁,身体健康,能走几十里的远路去赶镇上的集市,能赶三十多只羊在山上放,他的母亲今年91岁,身体也很健康,平时还能穿针引线,做做针线活。很意外老师提问这个问题时第一个就叫到我,我愣了一会,说了句感觉没什么问题。其实我知道问题估计会出现在91岁的母亲和78岁的儿子的年龄差别上,果然另一个同学回答这个问题时说道了这一方面,老师也很赞同这一观点,91岁的母亲和78岁的儿子使得十三岁的母亲这一现象让人难以置信。分析这篇报道的角度也在于该报道是否违背了生物学的客观规律。首先来讲,十三岁的母亲这一现象并不违背客观规律,但是随便说某某人是十三岁的母亲却又很难让人相信,因为毕竟这种可能性是极小的,从这一层面来讲这篇报道极大可能是一篇失误的报道。不过我认为,新闻报道中出现种种问题都是很常见的,甚至还包括错别字,但是像这类简单的数字问题的出现,其可能性也是很小的。我想,这篇报道出现争议视乎不在于科学,而是在于伦理。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尤其是中国农村,人民大众的平均寿命是很短的,许多孩子在幼年时就失去父亲或母亲,我爷爷在我大伯7岁时取了我奶奶,因为大伯六岁时生母去世,我姥爷也是在我大舅7岁时娶的我姥姥,至于大舅的生母何时去世,我不太清楚,也就是说我奶奶是我大伯的后母,我姥姥是我大舅的后母,他们在年龄上和那篇报道中的十分相似。
这样以来假如,我们家有什么关于奶奶和大伯的好事情上报,我们着一大家子人都会很高兴,但在报道中大伯的母亲若换成大伯的继母、养母之类,估计我们这一家人肯定会不高兴,尽管那种方式的报道是客观的,但是似乎客观的没有一点真情冷暖,在幼年时代失去母亲是痛苦的,在幼年时期又再次拥有母亲是很幸福的,假如我们在私下里议论,为了表达的客观准确性,我们可以这样说,但在公开场合,还是这样称呼,相信每一个和睦的中国家庭都不会愿意。再者说,一个老太太,这么多年风风雨雨都过去了,儿子都老了,此时还要把这么多年的儿子亲不亲生的区别出来,我认为很不好。
从这个角度来讲,这篇报道不但是没有失误的,而且是很得体的,考虑很周全的。我想看待事物如果能够多考虑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也会更多些。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