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清杂记(七十七)

靖清杂记(七十七)

灵床杂文2025-10-05 16:18:17
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李白潜意识的幻想和时空跨越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如果说《蜀道难》对于幻想中自然风光的描述还能激发我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话,那么《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则纯粹属李白的个人幻想。这种
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李白潜意识的幻想和时空跨越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如果说《蜀道难》对于幻想中自然风光的描述还能激发我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话,那么《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则纯粹属李白的个人幻想。这种幻想的无意义述说实在缺乏普遍性。但为什么他还能像闪电一样照亮我们呢?
在艺术作品中,意义有时并不那么重要。在李白自由奔腾的无意义述说中,我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能感受到他丰沛和张扬的生命力,这生命力喷涌为文字,就形成一派喧想,将之乎者也、道德习俗和意识形态之下的我们深深地激动,使我们获得解放的欣喜。或许这就是李白无意义述说的最大意义吧!
这首诗集中展现了李白的潜意识的幻想和时空跨越能力和他的语言能力,以及通过这两种能力展示出来的李白的个性。
在李白咏月诗歌的创作中,这种以作者潜意识与读者潜意识碰撞所产生的新的幻想的创作方法与技巧,是一般常人所无法学习到的。也许正因为这样,人们才会认为李白是常人无法模仿和学习的天才诗人。
但写冷月清辉,李白则与别的古人一样,喜欢借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思。如他在《长相思》一诗中这样写道:“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箪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绿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上面这首诗充满了沦落的惆怅。据记载这首诗大概创作于李白初入长安未遇之时。这首诗歌是古乐府怨思二十五曲之一。全篇最能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沦落之感的正是那两句咏月诗句:“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望月空叹,诗人借月言愁,道尽了自己沦落的那种无可奈何和“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的仕途艰辛。
李白的一生都幻想着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能建功立业,功成身退是他的理想人生。但是他为人真率狂放,蔑视权贵,故不为群小所容,所以他的一生却不尽人意,仕途坎坷,屡遭谗毁,他在不少诗歌中都写下了自己的这种愁苦伤感之情。如他在《古风》一诗中写道:“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辉,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情风吹,香气为谁发?”
李白一生共有两次步入仕途,第一次是天宝元年,由玉真公主推荐(另一说法是由道士吴筠推荐,这两种说法尚无考究哪一种正确),以召赴阙,供奉翰林;第二次是投效永王,被放夜郎。如果按照上面这首诗歌的内容来看的话,应该是李白被谗于长安,也就是说作于天宝三年左右。“虽照阳春辉,复悲高秋月。”阳春辉,指的是玄宗恩浴;而秋月高则当把谗毁之悲慨。这里借月抒发自己理想的失落和感叹自己仕途的坎坷,正是李白咏月诗歌复杂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李白的思想也最为复杂,在我国古代诗人中应该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他把吟月诗这一幻想同自己主观的意念融合在一起的过程,也就注入了自己丰富情感的思想内涵。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门月》)李白心境开阔,其月也具备着开阔。“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是何等的开阔和雄壮啊!读之,任人心胸一振,全无一丝狭气。在这里我们却找不到他一丝惆怅的借月咏愁情的意象。
又如,李白在他的《玉壶吟》一诗中写道:“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据《世说豪爽篇》中云:“王处仲每酒后则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唾壶,壶口尽缺。三杯兴起,拂剑挥舞于秋月之下。”这里的月光剑影,显示出诗人那种拔剑而起的游侠豪情。月亮,在这里不再萎靡惆怅,而是体现了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壮志。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