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之我见

高考状元之我见

污池杂文2025-04-05 15:52:24
炎炎盛夏,骄阳似火,有一个名词被炒作得如火如荼,有一群少年的身价如日中天,那就是高考状元。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逢喜事精神爽,状元及第爽歪歪。忍不住,想说句令人扫兴的话。不敢妄言醍醐灌顶,只希望适
炎炎盛夏,骄阳似火,有一个名词被炒作得如火如荼,有一群少年的身价如日中天,那就是高考状元。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逢喜事精神爽,状元及第爽歪歪。
忍不住,想说句令人扫兴的话。不敢妄言醍醐灌顶,只希望适当降降温,预防中暑。
我一直以为,高考状元只是一种偶然,于千万人中间脱颖而出,幸运程度不亚于中了彩票头奖。真以为巨奖得主是靠计算什么排列组合还有什么概率分布中奖的?要真这样,莫非造诣深厚的数学家个个就那么自甘清贫?那些精于计算的数学老师都与金钱不共戴天?
虽说基础是不容忽视的,但谁又能断言状元平日里一定比第二名、第三名优秀多少呢?据我所知,很多状元平时在班上只排前五名左右,极少有人每次都能力挫群雄、遥遥领先。高考中了状元,多半只是临场发挥略胜一筹,多考了一分半分而已。不是幸运又是什么呢?
尤其见不得媒体对状元大肆吹捧,似乎已然先知先觉,看到了状元通往院士的金光大道。其实,日后成名成家的又有几个是当年的高考状元?据悉,状元进入社会后,只有20%的人依然出类拔萃,大多数皆表现平平。如此说来,不只是王安石的年代才会出现天资聪颖却泯然众人的方仲永。
高考状元只是一朝成名,尽管能考状元的人,将来大多不会差到哪里去,因为中国是从6岁一直考到60岁的社会。在中国,应试能力也是一种才能,而且是不可或缺的才能,是赖以生存的才能。状元有了先天的优势,再辅以后天的努力,不是可以锦上添花吗?故不忍心看到媒体对他们的大吹大擂,捧杀猛于虎。
颇认同一位教育学家的观点,完全没有必要去炒作什么高考状元。每个省的前二百名都可以称作高考状元,其智商、知识结构以及努力程度基本上都在一个层面,何必厚此薄彼呢?三千宠爱集于一身,对于一个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少年来说究竟是福是祸?如果上天再赐予宁铂一次机会,相信当年炙手可热的他一定不愿重蹈覆辙。
最深恶痛绝的乃是媒体不负责任的误导。常有媒体言辞凿凿,声称某状元业余爱好极为广泛,文艺、体育、旅游、上网聊天、打游戏,十八般武艺,招招精通,平常用于学习的时间还没有普通同学多……诸如此类,就差没说是神童了。凡是念过书、参加过高考的人都知道,什么叫十年寒窗苦,什么叫铁杵磨成针,什么叫黎明前的黑暗,什么叫人前显贵人后受罪。爱迪生一生发明了三千多种东西,有才吧?可人家说什么了?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哪位状元能大言不惭地标榜自己比大发明家还天才一百倍呢?鲁迅先生原本学医,半路出家,弃医从文,却能享誉文坛、著作等身,原因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了。在他那么多著作里,从未读到过吹嘘其个人天赋的片言只语。
人,还是应该多些平常心为好,即便侥幸成了状元。何必效仿古时的皇帝,成则为王,败者为寇?一旦篡位成功,便迫不及待地自抬身价,什么出生之时天有异相、霞光万道;如若没有登基,则会客观地认为不过是下雨天打个闪电罢了。君不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要一成了状元就急着改换门庭,不惜颠倒黑白,一心想着如何炫耀自己天资过人,以三心二意为荣,视孜孜不倦为耻。
倒是由衷地喜欢一句话: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毕竟不考的时候居多,所以好好学习的时候居多。信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值得状元上下求索的知识还太多太多,有什么必要在万里长征刚开始的时候就宣告大功告成了呢?对别的学生更是有失公允。每每想到那些状元平日还不如自己用功,便自惭形秽,除了充分验证自己天生愚钝以外,还能得到什么有益的启迪呢?既然原本不是读书的料,不如趁早死了这条求学之心吧!一个个身心疲惫的莘莘学子就这样心灰意冷地泪别学堂。谁之过?
最热衷于炒作高考状元的自然非高校莫属,尤其是各大名校。我就听过N位教授津津乐道本学院某年一次招进了全国的16名状元,眉宇间掩饰不住的沾沾自喜、洋洋自得。现如今,只要哪里出了状元,各大名校便一拥而上,纷纷摆出一副哪有状元哪有我、誓与状元共存亡的pose。然后就开始哄抬价格,一掷千金,不像招生,倒似拍卖,你出30万,我出50万,似乎不将状元据为己有就不够实力雄厚,愧对百年名校之赫赫声名。
真有那些闲钱,不如用来更新教学设施,改善师生伙食也可,资助寒门学子更是善莫大焉。可惜啊,现在的高校越来越像二道贩子,只关注进货出货,很少过问中间的生产及再造环节。往往以进了多少状元为最高荣誉,以出了多少达官显贵、商界巨子为终极目标,教书育人的本职却如小数点后面的数字,被生生省略掉了。
高校热衷于吸纳状元,无非是借以抬高自己的身价,就像美女傍大款、政客傍富豪一样,高校开始大张旗鼓地傍状元了。
年轻的状元,一路走好!百年之名校,一路傍好!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