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国学”

闲谈“国学”

原籍杂文2025-04-02 20:00:01
国学的定义,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各类名家众说纷纭。国学的内容广泛,以学科分,可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近代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
国学的定义,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各类名家众说纷纭。国学的内容广泛,以学科分,可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近代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国人被列强坚般利炮打开国门,承受了百年的屈辱和压迫,民族自信心曾一度沉没,几千年一直尊崇的孔夫子被拉下了神庙,四书五经等封建帝王时期备受尊崇的当官必考教科书,更是成了中华民族累弱受侮的受罪羊。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建立了全新的政治思想,科学文化,经济,以及军队建设等体系,逐渐走上了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国家建设理念。在这种条件下,国学作为一种系统的国家理论已经无法占居主导地位。但由于国学的历史积淀作用,其精髓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骨髓深处,其影响和作用仍然存在,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国学作为一种系统的学问,研究范围已经局限于部分专家学者。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文化生活极其匮乏,在我国出现了“文化热”。到了九十年代,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在中国大地上形成新一轮的思想解放热潮,中国人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走向世界。恰在此时,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又掀起文化讨论的热潮,不过名称有些变化,叫做“国学热”。当人类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人民以伟大的创造力赢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改革取得丰硕成果。当此之时,新一轮的“国学热”应运而生。此次“国学热”声势浩大,涉及广泛,热度高涨,形成了“国学热”大爆发的局面。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毋庸置疑,但在当前这一热潮的情况下,我们是不是已经走向误区,有些问题是不是应该好好思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糟粕精华并存,分清哪些国学应当推崇是不是更重要。比如妇女裹脚,这是古代一个时期的审美观,但我想绝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举这个大家都形成共识的例子,并不是我的故意扭曲,而是想说,这样比较明显的东西大家都能认清,有一些不太明显的就会愚弄人。比如前一阵子,一些艺人和所谓的名师教授,在公众谋体大搞什么下跪秀之类的。要知道,近代以来,国人走向自强,某种意义上正是从“不下跪”开始的。我们无法不佩服那些大师的口才,父母养育自己不容易,难道下个跪就丢人吗。我要说的是丢人,太丢人了。父母养育子女,目的不是让子女下跪,而是让子女长大成才,是为了子女不下跪。没有哪个父母因为子女不给自己下跪而愤怒的,却有太多的父母因为子女的不成器而忧心忡忡,不理解父母的这种心情,才是真正的不孝。我觉得还要认清为什么要推崇国学。我始终认为,国学不需要推崇,更不应该热。国学,是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可能会随着历史的进程流失,但不会消失。比如三字经里边的故事,象《孟母三迁》、《五子登科》等,几乎每一个中国人(成年人)都略知一二,但我们没有必要让大家都完全理解三字经的全部内容。这些东西应该让那些专家去研究和解读,以保证他的传承。中国文化在经历了百年浩劫,吸收了更多先进文明后,已经成为推动中华民族重新倔起的新的精神动力和财富,传统文化已经不大可能成为推动民族富强的动力。从而认为,国学的研究范围,也应该包括“五四”以来那些,真正推动中华民族摆脱外侮,重新走向自强道路的“国学”。仅限于对中国古学的研究和炒作,是不完整的。更之,用一种开发的心态,如商业开发的形式去对待传统文化,正是对她的亵渎,会让她失去本质的内涵和魅力。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