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看病是何等容易

80年代看病是何等容易

香虬杂文2025-07-26 20:00:00
二十余年前,我有过一次在上海各大医院全方位、高层次的就诊经历,如今想来仍是历历在目。当时的场景和心态,在记忆深处一一浮现出来。感慨之一,八十年代中期,一个普通百姓能享受充分和良好的医疗条件,各类化验、
二十余年前,我有过一次在上海各大医院全方位、高层次的就诊经历,如今想来仍是历历在目。当时的场景和心态,在记忆深处一一浮现出来。感慨之一,八十年代中期,一个普通百姓能享受充分和良好的医疗条件,各类化验、诊疗费、包括药费、挂号费均可实报实销,个人无须付出分文。感慨之二,那时没有高额收费的“专家门诊”,病家容易找到医术高超的主任医师,同那些有学术地位的教授、副教授,保持一种零距离接触。
事情缘于八四年的早春二月,偶然发现自己有几个指头为杵状指,另有脾肿大和血小板减少的症状,就想仔细地查一查病因。当时,对于享受劳保和公费待遇的人员,均实行三级医疗和逐级转诊制度。我所在单位按照区域划分,对应于同心路地段医院、第四人民医院(区级)、第一人民医院。像我那种情况,有异常症状但病因不明,地段医院自然应付不了。于是,转往“四院”内科和皮肤科进行诊疗。
区级医院的检测手段稍多一点,内科接诊后先是做了X光胸片、包括双手和胫腓骨摄片,B超等常规检查,心肺、肝胆脾肾大都正常,维持原来的脾肿大结论。之后,又进行了三轮抽血化验,排除了肝炎、类风湿关节炎、血吸虫病。经皮肤科和内科会诊,实施对症治疗,中药用一些活血化瘀和补中益气的药物,西药用“脱氧核苷酸纳”,大剂量维生素E等,治疗由微循环障碍引起的杵状指。至于脾肿大,医生说我之前可能生过什么病,如伤寒之类。而一旦肿大就不会自行缩小了,也没什么药可供使用。
当时我问起:“如果这脾脏越来越大,怎么办。”医生轻巧地说了一句:“那就考虑手术摘除,除此之外无计可施。”这时,我真的有点慌了。试想,一个连伤口缝合都未曾经历的人,怎么去面对腹腔大手术。一会,我镇定下来,又闪过一个念头: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趁早抽身”。于是向“四院”内科潘主任提出转院诊治。潘主任说:“你想继续看病这没问题,给你转过去就是。不过,也别太迷信市级医院,我们区级医院除了设备条件差一点,检验项目少一点,医术不比他们差多少。”
为了印证他的话语,潘主任讲他跟“一院”外科的刘主任,是一起在德国留过学的老同学也是好朋友,大家资历上彼此彼此,也就那么一点医道。此刻,我连忙让他开具转诊单……潘主任多写了一笔:请外科刘主任接诊!这一张不同寻常的转诊单,让我减少了一些麻烦,据此可择日直接找主任。通常,你到了一家新的医院,总要经历门诊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这样一个求医路径,在看到主任医师之前,前面的二个环节不容跳过。而主任一般在每周二上午出来看半天门诊,解决一些疑难杂症。
第一人民医院当时是市卫生局属下的三级医院,眼科和手外科、好像还有妇产科是他们的特色项目。我在刘主任手里看了一个月,同样没查出什么结果。随之,他把我介绍到中西医结合门诊部一个主任那儿,让他们辨证施治。又过了一个月,这个主任说是问题不大,但需要进一步观察并随访。说罢,他又讲倘若想继续看下去,可以让心脏科和消化道科会诊。于是,我在“一院”遇上了第三、四个主任。此刻,一种单纯的想法是,这事既然如此,只有继续寻医问药。不然,就前功尽弃了。
于是,我让他们把应做的、能做的化验和检查项目全都做一遍。当时,似乎还没有CT检测手段,但有相近的测定项目如扇形超声。院方还作了个解释,讲“扇超”和B超的差别,就在于一个是平面、一个是剖面,前者测的是形状,后者测的是断层。还给我作了一个通俗易懂的比喻,犹如把一个苹果切开来,看看里面究竟怎样。那些医务人员把心脏比作苹果,可见其想象力十分丰富。转眼一想,这苹果一直放着,迟早会烂掉的,而心脏跳动了那么多年,会不会疲劳过度,不堪重负,也出现什么问题呢?
扇形超声的检查结果是“室间隔活动较差”,我注意到有个参数略低于正常范围,报告单结论是大致正常。正常的前面放上大致两字,就打一些折扣,也值得回味了。复诊时,我向心脏科主任讨教?对方讲:没什么大碍,这么点小问题也不至于引发杵状指,你如果不放心,过半个月再复查一次。第二次检查的结果,是一切正常。与此同时,我还做了肺活量测定和动脉血气分析等,也没查出什么问题。
这一番折腾,依然没有新的发现。不久,心脏科给我下了“逐客令”:说我的心肺基本上正常,让我去别处就诊。那个主任让我先到胸科医院,查查肺究竟怎么样。然后再回本院血液科,仔细查一查。说罢,即挥笔在我病历上龙飞凤舞,写上了这二条建议。在胸科医院打了几个来回,病情结论是肺部未发现病灶,未发生病变。这个时候,我有点茫然了,不知这漫漫求医路,何时才能走到终点。可想到至今自己心还是红的,肺也没黑透,又有了不少安慰,也平添了许多信心。
在“市一”医院的血液科,我又迈开了看病的步伐,当然也付出了被化验室频频抽血的代价。期间,还在医生指引下,去了市中心血站(血液中心),做了一次“冷抗体”。听说,这个项目得在零上4度的情形下做。否则,阳性检出率不高。也就是说,你可能有病,但不一定查得出来。因为在血站检验室的走廊里,不具备这样一个人工小气候,也不可能替这类为数不多的病人设立一个恒温室,再实施血检。结果,又是无功而返。
连续三、四个月看下来,结论依然如故,没什么新发现。此时,血液科的主任实话实说,我虽然是这里的当家人,但只是个副主任,我们这儿现在没有主任,检验项目也不齐备,建议你到市六和华山医院作进一步检查。说罢,在我的病史卡上,写了这么一行字。当时,持这样一份病历,我找了所在厂的厂长,讲自己的身体看来很糟糕,市一医院已无计可施。厂长倒也爽快,说有病当然要看,你可以破例,按医嘱行事。就这样,我走出了一个围城,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