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孩子”的问题在哪里?
“问题孩子”越来越多,社会、教师、家长都困惑了,甚至在相互指责着对方,又相互推诿着责任。十来岁的孩子,就不爱读书了,逃学、上网、打架、早恋、抢劫以至吸毒、犯罪等等,在我们身边不乏其例。如果再通过社会这
“问题孩子”越来越多,社会、教师、家长都困惑了,甚至在相互指责着对方,又相互推诿着责任。十来岁的孩子,就不爱读书了,逃学、上网、打架、早恋、抢劫以至吸毒、犯罪等等,在我们身边不乏其例。如果再通过社会这面凸透镜放大来看,这简直是悲哀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没有精神的一代!
这些“问题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如果是个别,那也许是人性所然,如果是大规模,那是我们的教育自身出了问题。社会的浮躁、教育的功利、教师的缺位、亲情的缺少是“问题”产生的源头。
弥漫在社会角角落落的是一种实用主义,是一种金钱氛围,是一种浮躁情绪,哪里可以安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呢?孩子在用他们的眼睛感知着身边的社会,也在用一种不成熟的方式反叛着一个与书本上描述不同的世界。担负着培育一代人使命的教育部门,十多年来还在喊着教育产业化,教育是产业,孩子当然是就是商品,是商品就要想办法买到最合适的价钱,唯独没有把他们当着“人”。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就这样悄悄消逝在经济大潮之中了,它会反过来变成一种破坏阻碍经济发展的。
教师是一个尴尬的角色,他们的工作总是尽责与缺位之间摇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第二个字上“尽责”,就会在其他四个字上“缺位”,在其他四个字上付出的东西也许是看不见的,是不被目前的主流所认同的。曾有一个短信形容老师:“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小姐还晚,吃得比宠物还差,拿得比民工还少。”教育部门并不贫穷,但一线的大部分教师却穷!他们一天到晚在忙什么呢?在忙分数忙考试忙检查也偶尔忙一下赚钱,很少走进孩子的心灵中去,问一问他们怎么了?他们需要什么?急功近利与惶惑不安是悬挂在教育者头顶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恰同学年少》中杨昌济先生是这样给学生上第一课的:”今天,是我给大家上的第一堂课——修身。何谓修身?修养一己之道德情操,勉以躬行实践谓之修身。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今天,我们的老师是怎样上第一堂课的呢?
至于亲情的缺失,就勿需多言了,那些“问题孩子”中有多少是留守儿童?有多少是缺爸少妈的家庭?有多少是父母丢了一大把钱然后把孩子交给学校自己却去潇洒生活的?也有多少是缺吃少穿付不起学杂费的孩子?
再则,这些“问题”孩子真的就有这么大的问题吗?逃学吗,我们应该反思一下学校在教什么,是怎么教的;上网吗,总不能让下一代不上网吧?这是一种倒退,关键是让孩子在网上看什么,有什么东西给他们看;打架吗,他们为什么而打?我们要走到他们的精神世界去看看;早恋吗,还是来看一段15岁的杨开慧与她老爸的一段对话吧:
杨开慧:爸,你说什么是爱情?
杨昌济:爱情就是成年人之间,互相的倾心和爱慕。
杨开慧:那,你说爱情和理想是矛盾的吗?
杨昌济:爱情和理想啊,并不矛盾。不过有些时候,会有一点点。
杨开慧:要我看啊,一点都不矛盾。
杨昌济:是吗?
…………
至于说到调皮,毛主席读书时还驱逐过他们的校长呢。“张干一日不出一师校门,我们一日不上课!”。哪个“问题”学生的问题有这样激进与大气?
人文意识的缺乏,经济利益的分割,教育机制的陈旧,理想主义的流失,造就了一批“问题孩子”,这是一股缺乏引导的洪流,它或许会裹挟着历史的、外来的以及人性本身的罪恶污染一片本应明净的水域。
在许多教师和家长为“问题孩子”而万般烦恼时,岳阳县二中的郭玉良老师却找到了一套转化问题孩子的妙法:“把学生当一个有生命、有情感的人来尊重。理解他们的想法,打开他们的心门,疏导他们的情绪,教给他们做人与处理问题的方法。”在她的眼里是没有“问题孩子”的。她说:“我是个贪心的老师,希望他们都做我的儿女。”这是大爱,这是良师。她是孤独的,所以才典型;她是欣慰的,因为她的成就在孩子的心里。问题孩子并不可烦、可怕,可怕是的我们没有清醒的认识、足够的行动以及一批肯定要付汗水、智慧与牺牲的教育先行者——比如郭玉良老师。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