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现代的目光看曹植与他的《洛神赋》
曹植,字子建,位列“三曹”之一,是曹操的第三子。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把五言体诗歌推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唐代所看重的“汉魏凤骨”,就首推曹植。杜甫曾说过“子建文章壮”丶“诗看子建亲”的话。就
曹植,字子建,位列“三曹”之一,是曹操的第三子。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把五言体诗歌推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唐代所看重的“汉魏凤骨”,就首推曹植。杜甫曾说过“子建文章壮”丶“诗看子建亲”的话。就连自视才高从不轻易赞许别人的谢灵运也说:“天下文才不过一石,曹植独占八斗,我谢某尚得一斗,剩下一斗,由天下文人共分。”在曹操的几个儿子中,曹植是最有才华的。如此才华横溢充满理想的人才可惜始终无法施展其报负,一生孤苦漂零,最后郁郁而终。曹植的一生可谓充满了悲剧色彩。生长在帝王之家,即是他的有幸,又是他的不幸。他身不由己地陷入王位继承的角逐之中,最终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曹植的悲剧虽然跟他的性格有关,但其根源还是在于社会政治背景。历史上有人说,曹植本来就是要让天下给曹丕,所以政治上才不求进取,饮酒胡为;也有人说,曹植是不择手段地争夺皇位的人。现在,他究竟是什么想法,已经不再重要,从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个人的成败得失来看,曹植的文学素养再高,也有个把出色的政治见解,但缺乏手段,政治上的不成熟导致他的惨败也就是必然的了。这从其诗歌中所反映出的盲目政治热情就可以看出。以其浪漫的气质而言,随便由曹丕谋取天下而惰于弄权相争,还是符合其性格的。这倒也好,中国历史上少了一个平常的政治家,毕竟多了一个遗响千年的文学家。
关于曹植历史争议最大的莫于他与甄妃的爱情以及《洛神赋》中的洛神究竟是不是甄妃?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是个谜。
公元223年,曹植写下了浪漫主义名篇《洛神赋》,赋的原名叫《感鄄赋》,一般认为是因曹植被封鄄城所作,亦作《感甄赋》,甄通鄄,但也有人认为其写作牵涉到曹植与魏文帝曹丕之妃甄氏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
据《文昭甄皇后传载》:甄氏乃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建安年间,她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东汉献帝七年,官渡之战,袁绍兵败病死。曹操乘机出兵,甄氏成了曹军的俘虏,被曹操指婚给了曹丕。
传说曹丕早前已认识甄宓,并已萌爱慕之心,当曹操将她嫁给曹丕时,曹植还为此大病一场。而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援有官职,曹植则因年纪尚小、又生性不喜争战,遂得以与甄妃朝夕相处,日久生情也不奇怪。曹操死后,曹丕于汉献帝二十六年(公元220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魏国建立。甄氏被封为妃,因为郭后的挑拨最后惨死,死时以糠塞口,以发遮面,十分凄惨。甄夫人去逝后,曹丕把她生前用过的枕头送给了曹植。睹物思人,曹植无限唏嘘,用自己全部的身心写下了这篇《洛神赋》。晋朝大画家顾恺之还据此画了一幅洛神赋图,现在我们还能够看到。
在讨论这个爱情传说是真是假之前,我们且先来看一下甄宓与曹植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及婚姻状况。
从《三国志?魏志?后妃传》中可以看出,甄宓生于儒生官僚家庭,有着良好的教养与才识,不仅通情达理而且怀具菩萨心肠。而其美艳之名更是名闻遐迩,曹丕便是慕名而去袁府的,一见之下,惊为天人,便用武力把她弄到手。而从其他一些历史的记载中也可以看出甄宓是个才貌出群的人,这样一个神仙般的女子生在凡尘本应受尽上苍的恩宠才是,可惜身在古代她也逃脱不了一般女人的命运,甚至比一般女人遭遇更为悲惨,不但不能选择自己的婚姻,爱自己所爱,而且在普遍把女人视为玩物的古代男性手里得不到真正的怜惜,很快失宠遭到别的女人的嫉妒排挤,最终含恨惨死。真正是红颜薄命。
而曹植又如何?他的处境不比甄宓好多少,甚至更坏,曹丕继位后,一直对曹植心怀忌恨的他即动手剪灭曹植的党羽及其家属,曹植眼看自己的朋友被杀,却无力相救,内心十分凄苦,他在《野田黄雀行》中,把朋友比作网中的黄雀,恨自己手中没有利剑,不能“拔剑削罗网”。曹丕更有数次想置曹植于死地,如令他七步之内成诗等,但曹植凭着机智与才学度过一劫又一劫,他还两次被“监国使者”告成死罪,只是由于卞氏的干预才不至于含冤而死,曹植虽免于一死,但却是一贬再贬,生活上被处处限制,真是想做个普通老百姓都不能够了。他仕途的失意,内心的苦闷与抑郁在他后半期的作品中可以略窥一二。那么他的婚姻状况又是怎样的?史书上说他最后接受了政治联姻,与一个自己不爱的没有感情基础的女人结了婚。这注定是一场婚姻悲剧。从他的《感婚赋》中便可窥一斑:“阳气动兮淑清,百卉郁兮含英。春风起兮萧条,蛰虫出兮悲鸣。顾有怀兮妖娆,用搔首兮屏营,登清台以荡志,伏高轩而游情。悲良媒之不顾,惧欢媾之不成。慨仰首而太息,风飘飘以动缨。”这首赋就是他在洞房里借着酒力写于壁上的,以此歌赋暗示了他对心爱的女人的怀念和对现在婚姻的不满。可以想见他当时的郁闷之情。曹植生于王候之家,成了曹操用联姻手段进行政治斗争的一个筹码。爱情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太奢望了。
但是历来对于曹植与甄宓的爱情持怀疑否定的态度为多,只有少数小说传奇诗歌这种略带虚幻的文字中才对他们的恋情做了肯定,而翻开所有史籍,人们也几乎找不到曹植与甄后有什么私情的记载。这是中国传统思想几千年礼教桎梏造成的结果,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甄宓本是曹丕之妃,作为小叔子的曹植居然动了爱慕之心,这是不义不忠,不成体统的。就兄弟之道言,是其不义;就君臣之道言,是其不忠。这是大逆不道的事,应该辨伪正本,口诛笔伐。他们的论点一般有那么几点:曹植爱上他的嫂嫂极不可能,他没有那么大的胆量写《感甄赋》;图谋兄妻,是“禽兽之恶行”,正人君子耻于干这种行为;“赉枕”之说,不合情理,属无稽之谈;十四岁的曹植不可能求娶二十四岁的甄氏为妻等等。
以吾观之,这些论点都是站不住脚的。什么是爱情?这些伪道学的古人是根本不懂的,也不敢公然谈之的。爱情这东西不是一种按理性常规发展来的,他该来的时候就会来,什么力量都挡不住,任何的教条规范在爱情面前都得低头,它只能约束人的一些行为而绝不可能扼杀人的情感。我觉得曹植爱上他的嫂嫂的可能性极大。曹植具有早熟的天才和多愁善感的性格,十三岁时产生对美丽成熟的嫂子的爱幕之情并非不可能。成人之后,他情窦一开,对这位他视之为“人间仙姝”的嫂子的爱恋定然十分迫切。碍于礼教名分,曹植不可能有什么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