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谦虚”的今非昔比

谈“谦虚”的今非昔比

股息杂文2025-08-24 01:16:13
一位老师想把一张奥运门票,奖励给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生,她问大家:门票应该奖给谁?出人意料的是,几乎全班的同学都毫不犹豫地举起手来,有的还叫到:“我,是我!”。她问:“大家为什么不谦虚呢?”一个学生干脆地
一位老师想把一张奥运门票,奖励给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生,她问大家:门票应该奖给谁?出人意料的是,几乎全班的同学都毫不犹豫地举起手来,有的还叫到:“我,是我!”。她问:“大家为什么不谦虚呢?”一个学生干脆地回答:“这年月老实人吃亏,谦虚早过时了!”其实,举手的学生,大多数都上课心不在焉。老师无可奈何地感叹:难道谦虚真的过时了?
——“谦虚”,一个正在失宠的“过去时态”
现在社会最讲时尚,“谦虚”这个词也许真的过时了。比如说,你在晋升职称时还想谦让吗?你在求职找工作时还要谦虚吗?在市场经济中谦虚能争创品牌吗?我国奥运健儿在比赛场上还能说:“Friendshipfirst,competitionsecond”吗?早些时候,王朔把文学大师们骂了个够;而今,刚进作协的韩寒同学也声称:“我有权力不喜欢大师们的作品”。去年,上海市教委删除了《中学生守则》里的“生活俭朴”和“谦虚”等文字,他们解释:衣着过于俭朴与这个时代不协调,我们也不希望现在的孩子们象我们当年那样过穷日子;过分的骄傲不可取,但适当的骄傲,能培养孩子们的“自信”,所以“谦虚”不作为学生的主要修养。在网上看过一个故事:在一个中外合资企业的股东大会上,中方经理把精心准备好的发言稿摆在面前,诚恳地说:“我水平有限,请大家多提意见。”谁知,外国总裁毫不客气地把中方经理“请”出了会议室,理由是“既然你水平有限,那就请你继续准备,别浪费大家的时间!”
由此看来,现代人不再以谦虚为荣,这个富有时代色彩的词汇正遭到更多人的质疑。自我推销,自我肯定,已成为当代人的生存筹码。
那么,究竟什么是谦虚?辞海的解释是:不自满足的意思。这里便产生了一个问题:一个人在表现谦虚时,到底是真不满足还是假不满足?
若是真不满足,那我们在进取的时候,是不是对自己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以免好高骛远、事倍功半。要知道,别人的很多长处未必就不适合你。假如你追求更好、更多、更强,这势必又涉及到是否争夺他人利益的问题,也就是道德与否;若是假不满足,那这样的谦虚更可怕。超越别人、彰显自我原是无可厚非的,但为了得到美好的东西,却要以弱者的姿态和礼让的假象来麻痹他人,这岂不是虚伪和阴险?
现在有人认为:谦虚算不上都是美德,过多的谦虚容易使人犯“左”的错误,形成谨小慎微、因循守旧的价值观。重任当前,谦虚的人往往会推辞“自己水平有限”;而骄傲的人就会大胆地肯定自己“让我来吧。”即使谦虚的人比骄傲的人更有能力,却常常因谦虚而坐失良机,给事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们养成长期谦虚的习惯,会导致自卑心理。凡事都讲谦虚,强制地在自己的心理埋上“我不行”和“不如人”的暗示,从而渐渐地丧失了斗志。因此现实中,很多人并不喜欢“谦”字当头的人,感觉不实在,明明非你莫属,却还要推辞,这分明就是狡诈的代名词。
——“骄傲”,一个正在受宠的“进行时态”
这个时代张扬个性,人们不遗余力地作秀和炒作,为自己的成名著书立传,为个人的利益明目张胆。于是,“谦虚”和“骄傲”这两个势不两立的理念,再一次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这里,我们有必要还原“骄傲”这个概念的本来面目。《说文·马部》曰“马高六尺为骄”,指马的雄壮之貌;骄傲,形容骄纵不可一世的姿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低仰天骄据以骄骜兮,诎折隆穷蠖以连卷。”由此分析,骄傲又可理解为人们对自身优势的确信,现代人称为自信。换句话说,骄傲的本意并不坏,原是自信和自豪的同义词。
史实证明,圣贤之人才有骄傲的资格,而且常常“口出狂言”。爱因斯坦就没把牛顿放在眼里,最早提出了相对论;当安娜·斯特朗说“当今中国没有善于独创的诗人”时,毛泽东就拍着自己的胸脯说:“这里就有一个!”其实,这远不是骄傲自大的言论,而是胸襟与才能的展示。回首史册,总有许许多多无畏的新生力量站在风口浪尖,挺起继往开来的时代脊梁。少年的李白就曾流抒发“兴酣落笔摇五岳,涛成吴傲凌沧州”的真挚气魄;当年轻的杜甫把泰山踩在脚下时,不禁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年富力强的陈子昂,在逆境中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即将赴法留学的周恩来,毅然挥毫写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骄傲与谦虚,二者常随着客观因素的不同而相互转化。骄傲之人由于直面自我而变得谦虚(即真不满足);谦虚之人由于虚伪迎合而显得骄傲(即假不满足)。周国平说:“骄傲和才能是成正比的。但是正如大才朴实无华、小才华而不实一样,大骄傲往往谦逊平和,小骄傲却露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傲慢嘴脸。”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文明进入功利性领域,只能提高学问;文明进入无意识形态,才是难得的修养。
大自然也有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花越是鲜艳,就越开得短暂;浪越是高涌,就越跌得低落。归根结底是体现出能量的消耗与转换的原理,同时也启发我们如何把握骄傲和谦虚相互转化的尺度。余秋雨说:“惟有不张扬不激越的事物才能活得长久。”我想,大自然给予人类骄傲和谦虚这两种外表对立统一的价值观,就是希望我们胜不骄、败不馁,把握强势、取长补短吧。
——只有谦虚方能永葆青春
由此看来,谦虚并未过时,骄傲也并非得宠,二者都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
首先,没有哪个人拥有永恒的骄傲资本。人越是造诣颇深,只能说明他正处于浪尖上,绝不可能永远高高在上、立于不败之地。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谁敢说自己完全彻底地精通了学问?
历史上最典型的谦虚人物就是孔子,他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务实。当时鲁国非常重用人才,一些刚出名的年轻人穿着时髦,轻狂不已,肆意攻击有名望的前辈,连君王都不放在眼里。孔子说:“用麻布做帽子是符合礼制的,今天人们用丝料来做,为的是俭省,我也和大家一样打扮;臣见君时要跪拜,这是正规的礼制,可是现在有些人在参拜君王时只是作揖,这样太骄横了。”孔子的话体现了一种随俗而务实的态度。如果不违背礼制,那么创新的生活就是一种时尚。但是年轻人如果违背了道义,有敷衍和狂妄之嫌,那就失去了起码
标签
相关文章